12月9日,上海市“好記者講好故事”首場宣講活動走進上海報業集團43樓融媒創新空間,8位來自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文匯報、新民晚報、澎湃新聞、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等媒體的宣講團成員以可見可感的自身經歷與難忘故事,帶來他們對新聞工作的思考和理解,以及如何在新時代做好一名記者的生動實踐。
跋山涉水,記錄中國發展變遷
活動現場,宣講團成員們紛紛講述了他們各自的親歷、親見、親聞、親為。其中,不乏他們跨越千山萬水,深入基層一線,記錄中國發展變遷的鮮活故事。
圖說:上海市“好記者講好故事”首場宣講活動現場 主辦方供圖(下同)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點欄目主編王瀟以《在國道上讀懂新中國》為題,分享了“大國之道”的融媒體報道的三個細節——一個腳印、一面旗幟和一件作戰服。在她眼里,大國之道是一場艱辛卻幸福的旅程。“只有真正走上一條條具象的路,見到一個個鮮活而生動的人,我們才真正感受到一個國家的發展理念之變、治理能力之變。”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王瓊分享了一張過去一年的飛行里程圖——129637公里,68次飛行,18個城市。跟隨童心援專項基金的工作團隊前往云南昭通開展兒童先心病篩查、來到怒江最深處的克勞洛村與當地老奶奶擁抱、走進邊境村寨聽老支書們講述幸福故事……王瓊用話筒和鏡頭記錄下了上海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地區的發展變遷,“最初只是去工作,但到今天去到對口地區,就像回家一樣。”
創新傳播,敏銳感知時代脈動
在媒體深度融合轉型的背景下,宣講團成員們還分享了創新傳播形式、拓寬傳播渠道的實踐經驗。作為時代的記錄者,他們用鏡頭捕捉瞬間,用敏銳的視角傳遞時代脈動。
文匯報政法部主任、“沖呀花花采訪團”工作室負責人顧一瓊講述了一個與“六百萬”有關的故事。11月初,芬蘭總統斯圖布訪滬,“沖呀花花采訪團”制作了一條33秒的短視頻,兩天時間收獲了全網超過600萬的點擊量。簡單的畫面、直白的鏡頭,卻在短時間內成為“爆款”,顧一瓊分享了她的思考——短視頻時代不是不需要內容,而是需要更硬核的內容,“短視頻,要的就是短時間內意義的直接給到,讓受眾有‘情緒價值的即刻滿足’。”
新民晚報晏秋秋工作室負責人晏秋秋則以《天天接待老百姓》為題,分享了他作為傳統媒體人轉型融合、開展“百姓直播”的實踐經歷。一方面,為老百姓解讀民生政策。他認為,在政策的專業用詞和老百姓的理解之間,存在巨大的解讀空間,很多時候需要有人用老百姓的話,說老百姓的事;另一方面,每天的直播開辟出專門的時段解答民生疑惑。“這樣的‘百姓直播’,是一種雙向陪伴。老百姓當主播,老百姓當嘉賓,老百姓看,老百姓轉發,老百姓點贊。”晏秋秋說。
后續,還有3場“好記者講好故事”宣講活動將陸續開展,旨在展示上海新聞工作者風采,提高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歸屬感,激勵全市廣大新聞工作者把牢正確政治方向,堅守人民情懷,堅持守正創新,堅定融合發展,為上海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發揮新作為、展現新擔當、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