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街頭小店到中國經濟,從一粒種子到非洲糧倉,從甘肅大山到世界舞臺……以筆為劍、以鏡頭為燈,他們奔赴不同的新聞現場,卻帶來同樣的感動和力量。
11月14日,由中國記協、全國三教辦舉辦的“新時代·好記者”全國巡講活動在海口開講。7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好記者”先后來到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海南大學,講述他們“鐵肩擔道義 妙手著文章”的“好故事”。
人民日報社記者李婕從她采訪過的三家尋常小店切入,講述了經濟激蕩浪潮下個體經濟向陽而生的堅韌故事。“這些普通經濟個體,一次次觸動我,讓我看到一朵浪花折射的世界,讓我看到個體努力匯成的巨浪。”李婕說。
湖南廣播電視臺記者丁玲通過三個故事,講述了中非人民的友誼。“作為一名記者,我將繼續講好中非合作故事,用心用情記錄下更多中非人民在現代化征程上的鏗鏘步伐。”丁玲說。
穿著新疆棉制作的衣服,戴著新疆棉制作的耳飾,經濟日報社記者劉瑾走上講臺,分享與新疆棉有關的故事。“世界棉花看中國,中國棉花看新疆。”劉瑾通過調查研究、實地走訪,發出中國棉花產業最強音,向世界展現中國產業的實力與底氣。
河南廣播電視臺記者季潔以《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為題,深情講述了梅庚年、梅學謙父子跨越時空,相繼到非洲提供醫療援助的故事。“中國援非醫療隊的故事,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無數白衣天使在那片土地上付出和堅守,以仁心仁術造福當地人民……我將繼續聆聽、持續記錄,和他們一起擦亮這張大國擔當的中國名片。”她說。
人民鐵道報社記者李蓉17年深耕鐵路一線報道。去年受強降雨影響,豐沙鐵路路基被沖毀,三趟列車上2700多名旅客被困。李蓉記錄救援細節,推出《為了2700多名旅客的平安——三趟旅客列車緊急救援記》等報道。“用鏡頭記錄溫暖感動,用文字書寫忠誠擔當,這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她說。
海南廣播電視總臺記者周文培分享了,自己如何通過輿論監督報道,書寫家鄉河水源地的“痛”與“新”。“海南是我的家,我希望通過新聞的力量,用建設性輿論監督報道,持續擦亮海南省生態綠的最美底色,把海南的家建設得更美好。”她說。
讓甘肅大山的孩子把歌從藍色的黃河唱到藍色的多瑙河,沈陽日報社記者浴輝用多年的堅持做到了。她將新聞與公益結合,為大山里的孩子打開夢想大門,用合唱改變孩子們的人生。“關愛留守兒童,讓更多農村孩子都有出彩的機會,這是我的夢想。”浴輝說,也正是這一個又一個的夢想,最終凝聚成了中國夢。
“感人至深,催人奮進。”在現場聆聽的瓊臺師范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顏李煜表示,通過7位記者的講述,她深切感受到新聞工作者要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堅守初心使命,苦練過硬本領。(見習記者 黃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