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4中國新媒體大會,這些話讓人印象深刻

2024-10-16 23:10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在2024中國新媒體大會

6個平行論壇上

嘉賓都有哪些精彩發言?

我們整理集納,供分享交流

內容創新論壇

  湖南日報社社長 姜協軍:

  主流媒體生存的根基在于優質內容,承擔的責任在于引導輿論,實現的價值在于引領社會。內容創新,根本在貼近群眾,關鍵在及時發聲,要害在生動表達。移動互聯網時代,優質內容始終是輿論場上的“硬通貨”、是解鎖流量密碼的“金鑰匙”。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主任 劉曉鵬:

  當前,內容創新正在與時代聲音、傳播場景、技術變革“雙向奔赴”。對主流媒體而言,回應時代聲音,擔當媒體責任,具有長遠而深邃的價值。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主任 錢彤:

  為了進一步發揮主流媒體的思想引領作用,其一,要聚焦主責主業,發揮主力軍作用;其二,加強陣地和渠道建設,突出平臺支撐;其三,把握移動互聯網傳播規律,提升傳播效能。

  津云新媒體集團副總編輯 羅駿:

  “津云”的經驗可以總結為四個字—“依、移、乙、異”。依托強大的采編能力與順暢的編發機制;移動至上,一屏盡覽;乙方思維,不斷優化用戶體驗;個性化定制,并做好海外傳播。

  解放日報社副總編輯 陶峰:

  解放日報和上觀新聞客戶端踐行主流價值引領,認真落實以下工作:聚焦主流講好故事、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布局垂類培育矩陣、強化視頻生產能力、重視人才接力傳承、考核機制動態優化,做強時政內容、凸顯特色優勢。

  山東廣播電視臺總編輯 周盛闊:

  山東廣播電視臺推進新型主流媒體建設:全臺聚力,整合重塑,打造精品,鍛造主流媒體新質生產力;全省聚合,服務群眾,提升質量,構建主流輿論引導新格局;全網開放,加強合作,技術賦能,鞏固壯大主流輿論場。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副總編輯 周芳:

  我們改革創新、持續推動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首先,堅定正確方向,建強傳播平臺;其次,堅定使命擔當,鍛造鮮明特色,讓正能量滂湃大流量;最后,堅持技術敏感,探索以先進技術賦能新聞傳播。

  湖南日報社副總編輯 夏似飛:

  新湖南客戶端的內容生產和傳播創新實踐,可以概括為“連接一切、萬物皆媒”:一是連接文化根脈;二是連接紅色基因;三是連接當代青年;四是連接國際朋友;五是連接技術伙伴。我們將繼續探索主流媒體前進的方向。

  四川廣播電視臺四川觀察董事長 岳學淵:

  四川觀察既是全媒體矩陣,也是品牌IP。在融合媒體建設中,我們通過貼近用戶,生產有傳播點的內容,讓正能量澎湃大流量。同時,作為媒體也可以通過“常”觀察,形成全網“長”敘事。長期跟蹤報道,小切口也能挖掘動人故事。

  騰訊公司總編輯 朱殿君:

  對于商業平臺,我們認為,一是搶抓技術機遇,提升科技“支撐力”;二是重構內容呈現,提升科技“融合力”;三是堅守向善價值觀,提升科技“向心力”。用好數字技術這個能力和工具,為主流媒體提供更好的支撐,助力主流輿論在科技浪潮中占得先機、發出先聲。

社會責任論壇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吳兢:

  本次論壇以“共筑數字時代的新媒體責任”為主題,聚焦“新媒體·新責任”,我與大家分享幾點想法:一是筑責任之基,弘揚主流價值。二是守責任之魂,堅持正確導向。三是強責任之力,樹立良好風尚。

  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網信辦主任 劉學:

  當前,履行社會責任是新媒體責無旁貸的文化使命,也是新媒體穩健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贏得未來的戰略選擇。我們堅持舉旗鑄魂,讓黨的主張成為網絡空間最強音。我們堅持內容為王,讓優質網絡文化成為時代發展新風尚。我們堅持綜合治理,讓好生態成為網絡新常態。我們堅持融合發展,讓信息化成為現代化新引擎。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視聽新媒體中心副召集人 陳旻:

  巴黎奧運會,央視頻全“新”全意為用戶服務,打造“電視+新媒體”;通過技術賦能玩法創新,滿足用戶多元體驗打造“一站式”觀賽平臺;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展現國家級新媒體平臺傳播力、影響力、引領力。未來,我們將繼續打造“希望之頻、未來之頻”!

  河南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 郭士飛:

  從問題導向出發,河南廣電堅定文化自信,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新表達;推進媒體融合發展,以優質內容生產提升傳播力影響力;創新影像表達,以國風國潮引領文化新風尚;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以技術賦能,打造對內對外傳播新矩陣;傳播好中國故事,形成有創意的多品牌節目群。

  小紅書公益部負責人 畢奇:

  “以科技為筆,以人文精神為墨,勾畫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是小紅書的使命。在小紅書,我們始終將科技這支畫筆對準了這個時代的普通人。我們希望每一個普通人打開小紅書都能看到一個“廣闊的大世界”,也能感受到一個“溫暖的小社區”,分享并找到自己熱愛的生活方式。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 金旼旼:

  公益行業與新聞行業,其實是天然的盟友關系。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媒體的力量;同時,媒體將自身影響力更多投入公益事業,也是新聞媒體履踐自身社會責任的重要方式。

  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新媒體處副處長 張灝然:

  政務傳播,既要守正,以政務為“體”;又要創新,以傳播為“用”。身為政務新媒體,我們準確把握政策需要,以新聞輿論服務改革發展核心工作;深入推進媒體融合,以“四全媒體”要求開展全媒體整合傳播;深入理解輿論生態,以扎實的體系建設和創新的表達方式發揮獨特“信源價值”。

  平安集團品牌宣傳部總經理 陳遙:

  我們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使命,以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成為國際領先的綜合金融,醫療,養老集團。希望未來能夠把社會公益做得更好。

  新浪移動總經理 叢松: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加速與經濟社會各領域進行深度融合,為了讓數字技術更好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作為老牌門戶網站的新浪和社交媒體平臺微博,首先發揮的是我們的流量優勢,讓大流量做公益的“放大器”;同時做好公益事業發展的助推器,激活公益傳播的新動能。

  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總編輯 肖世鋒:

  媒體融合面對的是新時代,聚合的是新生代,不僅是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的融合,還是文化自信與科技創新的融合,更是媒體責任與社會治理的融合。紅網的“網”,是平臺、是陣地、是戰場!

  攜程集團副總裁 秦靜:

  當下的中國旅游市場可以用一句話總結,即高速復蘇與轉型高質量發展并行。要實現旅游業高質量發展,ESG是必經之路。攜程ESG戰略與業務深度融合,環境友好、家庭友好、社區友好、生態鏈友好,追求完美旅程,共建美好世界。

技術應用論壇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殷陸君:

  以提升引導力為核心,推動新技術與新媒體深度融合;以提升傳播力為關鍵,推動新技術與新媒體深度結合;以提升影響力為目標,推動新技術與新媒體深度聯合;以提升競爭力為重點,推動新技術與新媒體深度聚合。

  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湖南省廣播電視局局長 賀輝:

  技術創新是推動新媒體發展的重要動力,但內容始終是新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不斷推出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新媒體內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創作更多反映時代精神、貼近人民生活的優秀作品。

  湖南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 周斌:

  湖南文化底蘊深厚、科教資源豐富、創新人才富集,文化和科技融合產業支撐有力、創新創業有熱土。真誠希望大家進一步關心支持湖南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工作,多支高招、多獻良策,共同開創新媒體技術開發應用的美好未來!

  人民網監事會主席、研究院院長 唐維紅:

  回溯互聯網的發展歷程,我們看到,每一次技術迭代,都深刻重塑著媒體形態和輿論生態。當下,主流媒體的智能化轉型,已逐漸由散點式的技術創新轉向全局性的媒體生態構建,媒體融合正在加速從“數字化”向“數智化”全面邁進。

  新華社技術局總工程師、局務會成員 成鵬:

  我們提出大模型應用研發三項原則:一是堅持貼近性原則。大模型要聚焦解決新聞場景中的痛點、卡點、堵點問題。二是堅持安全性原則。樹立AI是賦能不是替代這一技術理念。三是堅持實用性原則。量力而行,不盲目求新追熱。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趙貴華:

  一是總臺積極研發AIGC技術,完善央視聽媒體大模型功能模塊;二是依托總臺人工智能工作室,推動總臺AIGC內容高效創作;三是以總臺豐富的媒體制播場景為試驗基礎,重構媒體生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四是以總臺多知識、高質量、多模態媒體語料數據為基礎,形成統一語料集。

  芒果TV副總裁、首席技術官 盧海波:

  人工智能的飛躍式發展,使其成為重要的創新生產工具,改變甚至顛覆了各行各業的生產。文化創新將成為這輪創意革命新的動力和決勝力量。而科技是“連接傳播”文化創意的工具,也是“理解存儲傳承”文化創意的介質,它可以無限拓展文化創意的邊界。

  華為云媒體產品領域副總裁 陸振宇:

  AIGC的方式不僅加速了華為公司在企業營銷場景大量的成本的降低以及交付時間。更重要的是通過多語言向全世界傳遞中國科技的力量。

  商湯科技數據文娛事業部副總裁 李星冶:

  GPT4已經把模型參數卷到了萬億的參數,但其實現在的重點已經不在于把模型做的更大,而是把模型做的更小,這正是我們的研究重點,基于云端的行業小模型。

  北京中科聞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文皓:

  OpenAI發布ChatGPT、Sora是在走通用人工智能之路,而不是為內容產業量身定制的系統。這需要我們這樣的人工智能企業深入到內容產業的場景中,根據需求和高質量的數據研發訓練各種系統工具。

  每經新視界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韓利:

  現在是全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在抖音、快手平臺做傳播,但他們中的很多人并不懂專業傳播,我們希望用每經AI電視智創平臺幫助他們成為專業的傳播者。

國際傳播論壇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殷陸君:

  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需要我們堅持正確方向,引領輿論導向;拓展國際合作,擴大對外交流;加強隊伍建設,提升專業素養。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久久為功、攜手同行。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 于濤:

  中國外文局堅持思想引領,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創新傳播形式,增強中國故事的感染力傳播力;加強協同協作,廣泛聚力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在對外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媒體國際傳播等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

  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 趙成新:

  “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使命,也是每一位外宣人需要深入思考的新課題。我們應加強話語建設,提升中國形象塑造力;拓展渠道平臺,增強中國聲音穿透力;深化文明交流,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技術賦能,提高中國故事感召力。

  新華社國際新聞編輯部副主任 魏建華:

  做好中美博弈下的國際傳播,在總體形式上要有更加清醒的認識,在主觀意識上要更富斗爭精神,在輿宣手法上要有更加多元化的打法。

  中國日報社文教部主任 李文莎

  中國日報以改革創新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以文載道,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技術賦能,打造新質生產力、新質傳播力;渠道制勝,在新陣地建立新影響;共力合創,凝聚海外最大公約數。

  重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張瓊:

  重慶發揮地方力量,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平臺聚勢,推動中國故事走向世界;話語聚焦,推動中國敘事入腦入心;技術聚能,實現國際傳播質效升級;人才聚智,打造國際傳播專業團隊;活動聚氣,有效提升城市國際形象;多元聚力,構建國際傳播支撐體系。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兼四川國際傳播中心主任 李鵬: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積極統籌“國內國際聯動”的大傳播資源,建立“國內國際一體”的大傳播機制,創新“國內國際有別”的大傳播敘事,努力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

  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廣播電視臺)副總經理 徐蓉:

  湖南廣電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青春品牌屬性,堅持文化科技融合,堅持市場拓展意識,全力探索“平臺建設+精品創制+渠道拓展+營收增長”四位一體的國際傳播模式,助力中華文化、湖湘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云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 王廷堯:

  云南國傳中心在話語、合作、交流、人才體系發力,打造上下通達、靈活融匯的現代傳播體系,成為服務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的主陣地、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國際傳播的試驗田、講好美麗中國七彩云南故事的新高地。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羅思義:

  中國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講述事實,不需要夸大。普通中國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善,這是我認為中國要向世界傳遞的最核心的信息。而媒體人的工作就是善用巧妙的方式,精選最好的故事,提供最有力的統計數據等來對該信息進行傳達。

  非洲加納“金芒果”衛星頻道首席主持人 Opoku James White:

  中國和非洲媒體攜手共筑夢想,幫助中國和非洲共同追求現代化的夢想,為新時代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力量!

媒體+論壇

  中共長沙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 陳澎:

  如何更深層次推動媒體融合賦能社會治理,是一個需要持續探索的重要課題。未來,我們將搶占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風口,積極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讓“媒體”插上“科技”的翅膀,努力在社會治理與媒體發展相融共生上邁出更大步子,奮力書寫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精彩篇章。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殷陸君:

  媒體融合發展是一項長期工作,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是一項面向未來的系統工程。新聞輿論是做群眾工作的,心有受眾,才能做好大眾傳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新聞事業要與國家社會的進程同頻共振。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做好媒體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共同完成好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這項新任務,共同開啟主流媒體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國家數據局綜合司副司長 胡熙華:

  圍繞“媒體融合賦能社會治理”主題,我想交流兩點意見:一是新媒體不僅是信息的傳播者,更要做數據生產者和供應者、利用者;二是新媒體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推動者,要做數據賦能社會治理高質量發展的先鋒隊。

  長沙市廣播電視臺(集團)臺長 彭勇:

  文化讓科技有了靈魂和溫度,科技讓文化插上了翅膀。我們主流媒體理應積極擁抱這種變革,把主流意識形態具化為沉浸式、通感式、立體式的場景體驗和視聽張力,持續提升觀眾、用戶的體驗感和認可度。

  浙江省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主任 柏建華:

  “南太湖號”不斷推動移動互聯網內容供給變革與創新,打造新聞內容聚合發布新模式——推動采編流程一體運行,培養記者供稿第一選擇,打通信息發布第一通道。未來我們將全面實現媒體的“互聯網化”,賦能基層治理,從運營媒體向運營城市邁進。

  抖音集團媒體合作副總經理 蘇曉明:

  用12字概括如何在抖音煥新文旅傳播,那就是:始于情緒,陷于服務,忠于體驗。此外,還要格外關注城市本身:城市本身實力,與網友的情緒鏈接力,在網上的話題連續力,以及策略規劃的定力。這種基于用戶選擇的優先順序改變,也為未來的城市營銷提供了廣闊的思路。

  美團企業公益基金會秘書長 周露:

  上線以來,美團公益平臺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讓公益融入商戶經營和用戶的消費行為中。平臺的運營策略上,我們分為這三個層次:第一層就是我們面向商戶和用戶的籌款運營;第二層是通過自主研發的善款追蹤系統;第三層是公益的宣傳。我們希望能通過公益平臺,帶動更多的普通人向善,為善,揚善,讓一個更有善意的社會離你我越來越近。

數字文博論壇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 劉思揚:

  中華文化綿延千年,博大精深,在今天不斷推陳出新,溫潤、塑造、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作為媒體我們能做什么,要做什么?我們要守方向之正,更好擔負文化傳承新使命;我們要揚媒體之長,架好文化科技融合新橋梁;我們要創產業之變,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新活力。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 楊浩東:

  數字化正在深入嵌入、深刻改變文博事業。面對新形勢下新的文化遺產保護任務,適應越來越活躍的文博熱、非遺熱、國潮熱,我們將進一步加快推進文博事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運用新技術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活化利用,培育文化遺產數字化新業態。

  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新聞中心主任 金瑞國:

  我們以文物資源大數據庫打造數字典藏,以文物科技應用筑起數字堡壘,以智慧博物館優化數字服務,以全媒體矩陣創新數字傳播,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下一步將以改革為動力塑造文博新生態,以知識為導向構建數智新表達,為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故宮博物院數字與信息部副主任 于壯:

  當下任何一個博物館都繞不開數字資源的積累和轉化利用,數字資源是博物館的生命線。但再多的技術,再顯眼的展示方式,最根本的還是內容。我一直認為,只有扎根并且深耕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樣一片沃土,科技才會猶如春天一般煥活歷史的溫度,綻放燦爛的文明之花。

  陜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路智勇:

  陜西歷史博物館立足豐富的館藏文物,以數字演繹構建文物展示多維空間,類型創新延伸展覽生命線,數智轉型開辟社會教育新模式,前沿探索“文博+科技”新實踐,直面挑戰,砥礪前行。

  湖南博物院黨委副書記 陳敘良:

  湖南博物院創新文化傳播,堅持中華文化主體性,努力打造優質內容;堅持面向受眾需求,建設新媒體傳播矩陣;堅持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推進文物數字化保護與利用;堅持實施品牌戰略,積極推動跨界融合發展;積極參加全省博物館體系改革,推動文化傳播與創新網絡建設。

  敦煌研究院二級研究員 吳健:

  做了這么多年的數字化,很多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是數字技術,是冰冷的東西。非也!我認為做數字化,其實是在營造一種文化,它是以學術為基礎,技術為手段,藝術為目的多元異構的數字文化。

  湖南芒果數智藝術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方菲:

  以文博為根基建設新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定盤星,我們應基于數據的大規模轉化,構建全球博物館線上資源庫;基于內容的大規模轉化,構建中華IP新紀元;基于區塊鏈的利益分配機制,讓中國的文化思想為世界創造市場價值、社會價值。

  新華智云董事長 傅丕毅:

  講到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其實最核心的一個問題就是文化數字化。我們做文化數字化這件事情,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讓高深的文化通過科技的賦能從而達到通俗化的傳播。這是我對文化數字化這件事情或者是對科技賦能文化這件事情的理解。

  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 趙海英:

  多年的深耕已經讓我不愿意離開這個賽道,作為一個理工科出身的我,未來還是希望繼續深耕打造中國文化計算大腦這個平臺,也希望能夠鏈接以及加速,看見中國沒有圍墻的數字博物館的打造。

  快手科技副總裁 張軍:

  我結合快手在文博領域中的工作實踐,與大家分享幾點思考與體會:

  一、知識普惠激發更多活力 云逛館成為時代新風尚

  二、通過一座館認識一座城 文博+旅游解鎖更多可能

  三、當技術煥新遇到文博熱潮 文脈傳承擁有更多想象

  華為云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領域總裁 尤鵬:

  文化行業作為非常有潛力的行業,不管是ARP的模型還是多模態的生成模型,其實都對于模型算力工具有非常多的需求,不管是科研教育行業、出版行業、文博領域,包括傳媒和影視的生成等等都有著大量的需求。通過授人以漁的方式,充分的尊重客戶和伙伴的數據,尊重客戶二次開發的模型,一起進行模型的聯創,進行技術賦能,包括商機共享。

  MGC美創數字董事長 楊紅爵:

  我要匯報的題目不是純技術的問題,更多的是文博數字化服務行業的人才融合的探索。我們是怎么做的?第一步把核心團隊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創意設計,二是數字生產,三是智慧軟件。第二步做三級生態組織結構。第三個是工作室集群。這就是團隊應對多元跨學科挑戰的結果。

責任編輯: 楊涵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0413107867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 | 黄在线观看在线播放720p|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嘟嘟嘟www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 老司机午夜性大片免费| a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 亚洲av日韩av无码污污网站|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在线91精品亚洲网站精品成人| 日韩aⅴ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男女啪啪高清无遮挡免费| 综合一区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欧美综合网| 嘟嘟嘟www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手机版| 成人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中日韩在线| 男女午夜性爽快免费视频不卡| 麻豆69堂免费视频|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中文字幕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76|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大全1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片 | 黄页网址在线观看| 1819sextub欧美中国| a毛片成人免费全部播放| 六月天丁香婷婷| 又大又粗又爽的三级小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 中文字幕在线网| 久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在精品线影院精品国产|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av极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