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作品標題 鋼渣廠原址“沉渣又泛起” 參評項目 通訊 (報紙) 體裁 ? 語種 中文 作者 張華、于滈、崔武 編輯 張羽、楊波、劉岱 原創單位 青島日報 刊播單位 ? 刊播版面 6版曝光臺 刊播日期 2021-01-08 字數/時長 2248 字? 采編過程 鋼渣廠搬出老城區是青島市淘汰落后產能、加快老企業轉型發展、加強環境保護、改善城區環境的重要舉措之一。在這處老企業搬遷4年后,有市民反映,有人在鋼渣廠舊址利用廢棄設備翻出地下渣土二次加工,施工現場沒有防護設施,存在粉塵、噪音污染問題。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探查發現,廠區正門緊鎖,圍墻望不到邊,此地位于禁飛區,無法使用無人機。經過精心準備后,記者開始了一系列暗訪取證行動:為了探明廠區內施工現場的真實情況,記者爬上了一座15米高的渣土山,扒開銹跡斑斑的鐵絲網,趴在廢渣上拍照取證;為了混入廠區一探究竟,記者結合衛星實景地圖,分析車輛行進方向,摸清進出廠區的真正道路;為了調查廠區內的作業意圖,記者佯裝回收鐵粉的老板,從工人口中套取到鋼渣篩選的更多細節;為了證實施工作業在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不顧“停工令”依然作業,記者不分晝夜,四次暗訪鋼渣廠取證……經過一次次“潛伏”,最終采寫出了本篇報道。報道在《青島日報》刊發后,包括文字、圖片、視頻在內的融媒體產品在觀海新聞客戶端、掌上青島客戶端、青島新聞網、青報網等同步推出。 社會效果 《青島日報》開展常態化輿論監督以來,建立起輿論監督與輿論引導有機結合的報道機制,與被監督部門形成了“曝光—回應—整改”的良性循環。該報道刊發后,環保部門向施工單位下達《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責令施工單位立即停產整治。整治后,廠內存放的鋼渣廢料已被全部移走。該報道也引起了山東省環保督察組的重視,將其列為典型案例通報,并由青島市掛牌督辦。青島市成立了專項領導小組,由副市長掛帥,環保部門牽頭,集合部門、區市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動問題的解決。目前,鋼渣廠舊址已完成土地平整工作,下一步,該地塊將按照規劃要求實施全新的開發建設。同期,青島市生態環境局對類似的砂石料場開展專項整治,啟動抑制揚塵的百日攻堅行動。 此外,該報道推動了生態環境管理機制和技術手段改進。針對部分行業領域生態環境保護監管缺位問題,青島市完善調整了青島市生態環境委員會各專業委員會的職責分工,切實加強不同行業領域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工作,形成了統籌協調、齊抓共管的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格局。青島市生態環境局依托大數據分析、AI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建立起了智慧執法一體化平臺,加強了對產生污染源企業、場地的監控。 初評評語 這篇報道一針見血、直擊問題“要穴”,體現了輿論監督之力、推動工作之效。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爬渣土山、鉆鐵絲網、喬裝打扮混入廠區、多方搜集資料佐證違規行為……暗訪取證費盡周折,報道采寫堅守“準確監督、依法監督、建設性監督”,推動了環保措施的落地見效,為青島市通過老企業搬遷搬出新產業、新空間、新環境的戰略部署貢獻了黨媒的監督力量,是一篇有理、有據、有力的輿論監督報道。
(主創人員)
(名稱和版次)
(作品簡介)
(推薦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