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好故事,不是设计出来的

2025-05-06 11:15:13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我在现场丨好故事,不是设计出来的
  
本文作者:方舟重洋 李秉宣

  这是一群身着浪花白的海军战士,他们将青春留在高山大海,化作电波守卫祖国海疆。

  “五四”青年节之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瞭望短视频工作室、新华每日电讯联合推出《高山上绽放的浪花白》微纪录片,讲述东部战区海军某观通旅官兵的青春故事。

  (一)

  今年是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不是逢五、逢十的“大年”,如何做出特色?

  经初步讨论,我们将方向定在“以小见大,讲好海军故事”。

  年初,我们开始广泛搜集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条线索引起我们的兴趣:东部战区海军某观通旅有一位叫张荣明的老班长,服役满30年光荣退休后,他没有选择安享清闲,而是回到观通站所在的山脚下承包了一片鱼塘,以一种特殊方式坚守自己的战位。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兵?是什么让他在一个坐落于山巅之上的观通站坚守30年?为什么退休后还要回来?一连串问题涌上心头。

  在和通讯员进一步交流后,我们了解到——张荣明已经退休10年,在山脚下承包鱼塘也已多年,他的故事已被多家媒体报道过。

  如何将“好菜”“炒好”?那就需要进一步挖掘背后的故事,阐释更深刻的主题。

  随着采访深入,我们对张荣明的了解愈加清晰:服役30年,不仅成为雷达专业的技术大拿,而且带出一批“精兵”。其中,许多已成长为高级军士,分布在多个观通站担任骨干。

  “传承”二字瞬间在我们脑海中涌现,思路也进一步清晰:以“师徒接力”为轴,通过老兵与新兵的传承故事,展现人民海军坚守平凡岗位、忠诚履行使命的时代风貌。

  大量案头工作之后,一位关键人物进入我们视线——张荣明的“高徒”、某海岛观通站二级军士长王昌跃。他最初是在张荣明班长所在的高山观通站服役,12年后,上级选调他赴该旅另一观通站服役。

  入伍24年,王昌跃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评为东部战区备战打仗先进个人、东部战区海军优秀共产党员、东海强军先锋、海军训练标兵、奋斗新时代海军十杰青年,成为该旅高级军士的典型代表。

图片

王昌跃班长接受采访。(左一为记者李秉宣 右一为王昌跃)

  (二)

  采访对象锁定,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两人远隔山海,如何选取合适的采访时机?

  4月中旬,该旅要组织一批高级军士组成宣讲团,赴多个观通站与新入伍年轻战士交流,王昌跃被选为宣讲团一员,张荣明所在高山雷达站是宣讲团要到的点位之一。

  得到消息,我们兴奋起来:时机到了。我们随即兵分两路,一路前往王昌跃所在的海岛观通站,一路前往张荣明所在的高山观通站。

  海军观通站如同守望在祖国海防线上的眼睛,为最大程度发挥装备性能,站址往往在地势险峻的高山、荒无人烟的海岛。

  在王昌跃服役的第3座观通站,战位旁,王昌跃和我们席地而坐,他说:“当时并不明白在这里当兵的意义,只想干几年就走,从没想过自己一干就是20多年。”

  “是班长影响了我。”王昌跃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一个可疑目标在我国领海附近徘徊,目标回波特征似乎是某国舰艇,但又不是很典型。如果判错了,要承担错情的责任;如果不上报,目标万一真是外舰,后果不堪设想。这时候,张荣明沉思片刻,做出判断向上级报告。后经证实,可疑目标的确是某国舰艇,就连舰艇型号、类别都跟张荣明的判断完全一致。

  “当时我对班长特别崇拜,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做到跟班长一样。”王昌跃说,是班长让自己明白了“小小操纵员连着指挥员”的道理,理解了在高山海岛当一名观通兵的价值,找到了青春的意义。

图片

王昌跃和张荣明相逢的场景。(左一为王昌跃 右一为张荣明)

  (三)

  跟王昌跃聊完之后,我们随他一起在山下鱼塘,见到了张荣明。

  我们问出了埋在心底许久的问题:您放着好好的退休生活不过,为什么又回来了?

  张荣明指了指身后山尖上的观通站说:“我在这里守了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祖国统一,我就想在这里待着,亲眼看到那一天来临。”

  采访完张荣明,我们便按捺不住想去探访两位老班长口中的观通站。

  通往山巅的盘山公路蜿蜒如蛇,一条171道弯的崎岖山路将海拔千米的山顶与东海之滨的山脚紧紧相连。

  40多分钟的车程不算很长,行进中,我们却仿佛经历四季更迭。随着车辆的颠簸和海拔不断跃升,剧烈的颠簸让初次体验这条“天路”的我们胃里翻江倒海,一下车便吐了出来。
  
  待缓过神来,这座镶嵌在云雾间的雷达站才逐渐显露出真容。环顾四周,它与自然融为一体,景色奇绝。这里就是一群平均年龄仅25岁的年轻战士接力戍守的地方。多年来观通站常有“五四三”的说法,即每年5个月大雾弥漫、4个月阴雨连绵、3个月台风袭扰,自然环境恶劣。

  站在制高点远眺,一侧是大海,一侧是群山。用官兵的话说,自己“站在海防线上,身后就是祖国”。

  这一刻,我们真正明白了张荣明退休后又返回的原因,明白了王昌跃口中青春的意义。一代代官兵不是简单的“苦守”,而是在这个山尖上找到了作为一名军人的荣誉感、使命感、价值感。

  采访中遇到的好故事,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反复问、一路追、不停思考与判断得来的。

  看菜下锅的即兴之作,往往难以成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作为记者,更不能简单奉行“拿来主义”,把主料和辅料一锅炒熟,而是既要对照菜谱,又要根据实际,挖掘“新菜”、增补“调料”,更要掌握好火候和口味,才有可能做出满意之作。

  经过此次报道,我们更加坚信:新闻采访现场不仅在记者脚下,也在记者心里。(通讯员:张容瑢)

责任编辑: 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