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作品標題 |
我們住在“熊貓村” |
參評項目 |
國際傳播 (新媒體) |
|
體裁 |
系列報道 ? |
|||
語種 |
其他 |
|||
作者 |
集體 |
編輯 |
集體 |
|
原創單位 |
封面新聞 |
發布平臺 |
封面新聞客戶端 |
|
作品鏈接 |
(附后) |
發布日期 |
2021-12-21 10:15 |
|
字數/時長 |
0:16 |
|||
采編過程 |
大熊貓、生態建設、藏族文化,都是國際社會關注關心的話題。《我們住在“熊貓村”》以國際性大IP——大熊貓、國際化傳播方式——講故事、跨國界跨文化的通用性傳播載體——短視頻,向海內外講述中國綠色發展好故事。 用好“腦力”,從新聞熱點中巧抓落點。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宣布,中國正式設立首批國家公園。采編團隊鎖定大熊貓國家公園核心區雅安磽磧藏族鄉,150多年前法國人戴維曾在雅安首次科學發現大熊貓。 用好“眼力”,從“小切口”講述好故事。《與大熊貓為鄰》講述從“人熊相爭”到“人熊共生”的轉變;《剪牛毛的攝影師》從西班牙斗牛節講到藏鄉牦牛資源現代化利用;《巴曼初的傳統婚禮》展示傳統文化對年輕人的浸潤。短視頻將村民們敬畏自然、保護生態的言行娓娓道來。 用好“腳力”,23年追蹤采訪厚積薄發。團隊中一位記者23年持續追蹤采訪,積累下7萬多個影像資料。2021年,團隊十多次蹲點采訪,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時光變遷和四季流轉中更加打動人心。 用好“筆力”,微紀錄呈現鮮活新聞。報道采用新聞紀實的方式,真人真事真場景,講述了真實可信的“今日中國”。 |
|||
社會效果 |
引發海外網友關注。《我們住在“熊貓村”》采取全媒體、多渠道傳播方式,雙語版的8條精品內容,全部在油管等海外主流平臺上進行發布,并在中國臺灣排名第一的新聞網站ETtoday新聞云上播放,覆蓋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網閱讀總量破億。這組報道,將中國生態文明思想闡釋給了國際社會,傾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獲得多方肯定。24小時內,該報道在封面新聞客戶端內的閱讀量破千萬。學習強國、人民網等重點網站,國家林草局、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四川省文旅廳等政府職能部門的官方賬號,以及一些環保組織賬號、自媒體紛紛轉發,進一步擴大了影響力。系列短視頻被眾多中小學校在教學和活動中展示。該報道中的《與大熊貓為鄰》在由中國外文局主辦的2021“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中獲得特等獎。報道還獲得四川新聞獎一等獎、“安逸四川”文旅宣傳優秀作品視頻類Ⅰ類作品。 為國際傳播提供了一種樣本。該報道將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與民族文化中的自然生態觀相融合,人與動物共生、景與物相映、自然與文化交融,講好中國生態故事,為在新形勢下創新節目制作和提升國際傳播效果,推動我國網絡視聽精品內容生產提供了一種樣本。 |
|||
初評評語 |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作品聚焦中國首批國家公園之一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核心區里發生的故事,這里的人們與大熊貓、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尊重生物多樣性的綠色發展中彼此受益。 在有趣的故事中讓真實的細節自己“發聲”,是如今國際上流行的跨國界表達方式。對此,作品做到了主題宏大下,畫面細膩、故事生動、感人至深,在展現一個普通村莊的生態樣本中,折射出中國在綠色發展中,堅持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主題。 同時,報道精確捕捉到外國網友的關注熱點,以大熊貓作為講述切入口,用微紀錄的表達、體驗式的敘事、開放性的對話、國際化的包裝,實現“中國故事,國際表達”。該作品在海外落地,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講述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最基層的落地,作出了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詮釋。 |
|||
集體人員名單 |
||||
作者(主創人員) |
譚江琦、方埜、周琪、楊東、崔燃、余行、楊濤、杜江茜、李佳雨 |
|||
編輯 |
王亞敏、白冰雪、陸峰、文嬌、姜宣憑、姚海濤、趙海運 |
作品鏈接:https://m.thecover.cn/subject.html?id=8022&channel_type=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