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杜曉星
莫言小說與馬燕日記
幾年前,一位英語國家讀者網購莫言圖書,想通過閱讀他的著作來了解中國,但打開郵寄來的書后,卻發現書的作者是一個名叫馬燕的人。
原來,莫言在英文中拼寫為“Mo?Yan”,與馬燕“Ma?Yan”只有一個字母之差,非常容易混淆,導致這位讀者錯購了一本譯為《馬燕日記:一個中國女學生的日常生活》的英文圖書。
然而,這位讀者“將錯就錯”讀完這本書后,卻被書中故事深深打動,自認犯了一個“幸運的錯誤”。
與莫言一樣,馬燕也是一個有著很高國際知名度的中國人,2002年她的個人日記出版發行后,被譯為英、法等15國語言,在19個國家出版發行,并多次再版,僅在美國就發售近100萬冊,被全美2000多家圖書館收藏。
與莫言小說天馬行空的情節不同,馬燕的日記還原了作者本人小學及初中的求學經歷,故事非常簡單,文筆非常稚嫩,甚至還“原汁原味”保留著錯別字,卻吸引了數以萬計的關注目光。
“媽媽,不上學,我一輩子的眼淚流不干!”翻開中文版《馬燕日記》,這句話赫然印在圖書扉頁上。1987年,馬燕出生在“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地區,小學時曾兩度輟學。2001年,馬燕的3本日記被入村采訪的法國《解放報》駐華記者彼埃爾·阿斯基(中文名:韓石)偶然獲得,并幫助出版發行。
馬燕的故事還引起了電影制片公司的興趣,影片《上學路上》的劇情就以《馬燕日記》所述為藍本。
隨著日記及影片的發行,馬燕艱難求學的故事被廣為流傳,但她受資助后的故事鮮為人知。
2007年,馬燕飛赴法國索邦大學求學,在這所世界名校她先后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畢業后在法國巴黎定居工作,如今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法語,還能聽懂西班牙語,國際范十足。
從西北偏遠小山村到國際時尚大都市,馬燕走得是那樣遠,教育成為她人生遠行的最大推手。
然而,馬燕的成功卻是一個孤例。據時任馬燕初中物理老師的馬如云回憶:“后來,學生中掀起一股寫日記的風氣,搶著塞給采訪馬燕的記者們,希望也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沒有一個成功的。”
那時,寧夏有著太多的“馬燕”,他們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求學。1999年,導演張藝謀曾拍攝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反映的就是這些貧困兒童的求學問題。
當歷史的車輪行駛到2020年年底,寧夏80.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消除絕對貧困。如今重讀《馬燕日記》,記者深切感受到:
過去,靠著命運額外垂青,少數“馬燕”才能“幸運”上學;如今,憑著國家普惠政策,所有“馬燕”都能“穩穩”上學。
上學路上,從20世紀末的“一個都不能少”,到如今的“一個都沒少”,雖然只有幾字之差,背后折射的是中國取得的巨大進步。
“紅星照耀的地方”
據該書記述,紅軍“除了政治訓練以外,每個連、營、團和軍的政治部都負責群眾教育。”然而,千百年來貧困一直是阻攔同心學子求學的最大攔路虎。特別是女孩,在受教育的天平上很難被端平。馬燕的母親白菊花承認:“如果不是馬燕的老師堅持讓她上學,她可能早就離開學校了。而她的弟弟們則會繼續讀書。”
21世紀初,張家樹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400元,一學年70元的學費對馬燕家來說是筆不小的數目,經常拿不出來。
2014年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后,寧夏大力實施精準脫貧,貧困地區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6818元,增加到2020年的11450元,年均增長11%。
馬燕的家鄉,同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真正主人公”——馬燕母親
“張家樹村就像處在世界的盡頭……”2001年春夏之交,彼埃爾·阿斯基一行從銀川乘車來到張家樹村時,190多公里的路程花了近十個小時。
日前,記者一行從銀川乘車,卻只花了3個小時就到了張家樹村,三分之二的路程都是高速公路,剩余部分也都是水泥路和柏油路。
前些年,張家樹村實施整村生態移民搬遷,現已空無一人,不少院落中長有參天榆樹,這正是張家樹村得名的由來。
記者爬上柏油路旁的一處高地上,走進馬燕家的老院落,土坯院墻還在,院內長著一棵枝繁葉茂的老榆樹,腳下長著一蓬蓬芨芨草,迎面是幾間房門緊鎖的舊屋。預旺鎮干部說,馬燕父母搬到同心縣城居住,他們姐弟3人也都在外地工作。
尋人不遇。記者一行驅車前往同心縣城,在同心縣第五小學后面的一處小院門口,終于見到了馬燕的母親白菊花。
“馬燕是老大,她還有兩個弟弟,都在政府部門工作。”白菊花介紹說,孩子們都是靠著上大學走出了大山。
雖然沒有上過學,但是白菊花說話利落、語氣果決,面對記者提問毫不怯場。用馬燕在日記中的話來說,媽媽是村里“最厲害”的人,“見風都要抓一把,每一樣都要占第一”。
在《馬燕日記》一書的前言中,彼埃爾·阿斯基表示:馬燕的母親可能才是這個中國故事里真正的主人公。
上小學五年級時,馬燕被母親從學校勸退。心有不甘的馬燕提筆寫下“我要上學”的信,讓弟弟讀給沒文化的母親聽,希望她能回心轉意。
“媽媽,不上學,我一輩子的眼淚流不干!”聽完女兒這封信,白菊花偷偷流了淚,后來她又收到女兒的幾本日記。
“馬燕再也不能過像我這樣的生活了。這樣的生活太苦了!我在外面打工,斗大的字都不認識,男女廁所都分不清楚。”白菊花說起當年為馬燕掉淚的原因。
幾天后,白菊花將女兒的信和日記,塞給了入村采訪的彼埃爾·阿斯基一行手中。
沒想到,貿然交出去的信與日記,個中內容卻被全球讀者所知曉,并成為“一個感動世界的現代童話”,正如中文版《馬燕日記》副標題所言。
伴隨著日記的出版及暢銷,馬燕獲得一筆筆版稅及捐款收入,終于解決了上學難題。心懷感恩的她還拿出了25%的版稅收入,資助數百名貧寒學子繼續上學,后來不少人還考上了大學,如今他們在學校、銀行等單位工作,擺脫了貧困命運。
回訪馬燕母校
馬燕曾經就讀的預旺鄉回民小學已不復存在,被預旺鎮中心小學取代,這也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學校。
記者來到預旺鎮中心小學時,正好趕上午餐時間,孩子們吃的是大米飯和土豆燒牛肉。
“學校的飯比家里的要好吃。”二年級學生田小俊將飯盒里的飯吃了個干干凈凈。
記者走進學校餐廳,瀏覽每周食譜,發現早餐是一枚雞蛋,午餐是米飯,晚餐是面條,午餐晚餐都有肉菜。每周還有一頓豐盛的“牛肉燴菜”,用來“改善生活”。
然而,據《馬燕日記》記述,作者當年吃的是自帶的黃米飯和涼饅頭,有時連1角錢的素菜也吃不起,需要向同學借。即便如此,馬燕還常常斷頓,有幾次餓得流眼淚,稱“挨餓的滋味無法用一個詞形容”。
改變,源于國家“營養改善計劃”實施。2012年以來,同心縣農村小學生及初中生不花一分錢,就能在學校吃上美味營養的熱飯,就連學生用的一次性餐盒也由政府無償提供。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同心縣榮獲“2019年度陽光校餐示范縣”,相關經驗做法被教育部在全國推廣。
預旺鎮中心小學向西行90米,就是同心縣第三中學。2001年至2004年,馬燕在該校上完了初中,那時這里還叫預旺中學。
在馬燕的這所母校,記者見到了一位名叫羅忠國的九年級學生,今年17歲,年級、年齡與2004年的馬燕相仿。
就讀初中時,馬燕需要交納雜費、課本費,還要自帶干糧到校。這些費用與艱辛,羅忠國都無需承擔,全由國家免除或發放。作為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羅忠國還被免去住宿費、作業本費,這些優惠政策馬燕都不曾享受。
其實,如今羅忠國家里并不“差錢”——在預旺鎮胡堡子村的家中,父母養牛15頭,光“牛資產”就有30萬元,還不算養羊和種地收入,早就穩穩脫貧。但脫貧不脫政策,他依然享受著各項國家優惠政策。
在同心縣第三中學,像羅忠國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共有785人,占全校學生總數的近三分之二,他們的家庭都已陸續脫貧,并過上了富裕日子,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可愛可敬的中國
通過社交平臺,記者采訪到身在巴黎的彼埃爾·阿斯基。
目前,68歲的彼埃爾·阿斯基依然從事他所熱愛的新聞工作。他的妻子是一名中國人,中國依然是他深情關注的地方。
2019年,彼埃爾·阿斯基到過銀川市,這是他11年后首次重返中國,上次來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之時。此行,他約見了白菊花以及當年受他資助的馬曉梅等兩名學生。因為行程緊張,他未能親自回到張家樹村探訪,“感到十分遺憾”,但是進行了詳細的詢問了解,得知村莊已搬遷的情況。
白菊花看到的彼埃爾·阿斯基已是白發蒼蒼,不再是當初采訪馬燕時的滿頭青絲,不由感嘆歲月催人老。但彼埃爾·阿斯基通過翻譯調侃說:“在法國,頭發越白的人越受歡迎,那說明他經歷的事情多。”
11年過去,中國以及生活在這個國度上的人們也經歷了很多事情。彼埃爾·阿斯基得知,馬曉梅大學畢業后,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工作。他看到銀川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不可思議,“對人們的進步以及銀川的變化,感到十分高興”。
彼埃爾·阿斯基承認,他參與救助馬燕是一個偶然,“一個幸運的偶然”,他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當年,彼埃爾·阿斯基建立“為了寧夏孩子”基金會,籌集資金幫助像馬燕一樣貧困的寧夏孩子,由白菊花負責幫扶資金、物資的分發,但基金會運行到2007年就因為經費不足等原因停止了運轉。
就在2007年,中國政府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教科書費、教輔材料費,讓農村貧寒學子不再為上學費用犯難。特別是對貧寒程度較深的西海固地區學子,更如雪中送炭。
在國家及自治區普惠性政策基礎上,同心縣又籌集資金3000萬元,在2017年成立教育扶貧基金,建立起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全程資助體系,終于徹底消滅“因貧輟學”現象。
“現在上學不要錢,國家還給各種補助,上學有綠色通道,還有助學貸款……”白菊花感嘆,現在人們手里有了錢,孩子們很有福氣。
借助現代通信技術,記者日前輾轉聯系到了馬燕。馬燕坦言,這些年她看見越來越多的國內游客到法國旅游,從他們不俗的穿戴和超強的購買力上,她感受到了祖國人民的富裕。連馬燕身邊的法國人都感嘆:“中國人越來越富裕了!”
“在巴黎各大交通廣播站中,都有了漢語播音。商場各類產品都有中文說明。”馬燕說,這些新變化和中國快速崛起密不可分。
今年,適值彼埃爾·阿斯基采訪、資助馬燕20周年。20年來,中國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馬燕和“馬燕們”的故事,“聯袂”記錄著一個苦盡甘來的民族復興歷程。
進入新時代后,越來越多的中國故事充滿了奮進與光明,等待著被記錄與傳遞,讓世界去認識一個可愛可敬的中國。
2001年5月,當彼埃爾·阿斯基深入同心縣預旺鎮張家樹村采訪時,當地一名干部告訴他:“在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之后,你是第一個到這里的外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