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數字經濟,拓展傳媒產業空間
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傳媒產業要及時轉變理念,通過“原創+科創”打通內容創意與科技創新,破解傳統媒體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在數字經濟領域找到全新的拓展空間。
融入數字經濟,拓展傳媒產業空間
關鍵詞: 傳媒產業 ?數字經濟 ?內容創意 ?科技創新
李鵬飛? 劉先根? 彭培成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2021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傳媒產業要全面打通“媒體+政務服務商務”各個環節,就必須在加強新基建、建設新平臺、打造新場景、拉動新消費等方面尋找融入數字經濟的有利契機。
新一輪號角:數字經濟時代傳媒產業的發展機遇
作為我國數字經濟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媒產業在挖掘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方面表現突出,形成助推數字經濟發展的“鯰魚效應”。
傳媒產業發展蘊含巨大潛力。在全球抗疫背景下,一批新業態快速發展,網絡購物、在線醫療、線上課堂、遠程辦公、在線娛樂、5G直播、人工智能平臺等表現搶眼。根據國家統計局2021年5月發布的《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傳媒領域可歸屬到數字產品制造業的有“數字媒體設備制造”“可穿戴智能設備制造”“記錄媒介復制”等,歸屬到數字產品服務業的有“廣播影視設備批發”“音像制品、電子和數字出版物零售”“音像制品出租”等,歸屬到數字技術應用業的有“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資訊服務”“動漫、游戲及其他數字內容服務”等,歸屬到數字要素驅動業的有“數字內容與媒體”“數據資源與產權交易”等,歸屬到數字化效率提升業的有“數字政府”“互聯網居民生活服務”“互聯網文體娛樂業”等。
傳媒產業發展帶動效應明顯。數字傳媒產業以其無污染、低消耗、高效益、不易替代和模仿等優勢,不僅創造了較大的價值,還使傳統產業與新興業態實現融合發展。據中關村互動營銷實驗室發布的《2020中國互聯網廣告數據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互聯網營銷市場總規模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0457億元,其中互聯網廣告收入達4971.61億元,同比增長13.85%,依然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傳媒產業發展面臨全新機遇。《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等政策紅利,為傳媒產業發展帶來了全新機遇。不少媒體聚焦大數據、地理信息、人工智能、軟件和信息技術等數字經濟應用需求,發力“媒體+大數據”“媒體+地理信息”“媒體+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產業方向,取得顯著成效。與此同時,傳媒產業發展仍面臨一系列問題,如規模過小、增速過慢、產業數字化基礎薄弱、數據開放共享水平不高、專業人才儲備不足、核心技術和設備受制于人、投融資體制機制不適應發展形勢等。要探索數字經濟時代傳媒產業發展的創新路徑,確保傳媒產業不錯失數字化改造提升舊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的戰略機遇期。
文化和科技融合:傳媒產業融入數字經濟的發展路徑
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考察時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這為數字經濟時代傳媒產業在內容創意、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確定了新坐標,也為傳媒產業探索數字新場景、數字新營銷、數字新零售等新業態錨定了新方位。
內容創意:傳媒產業融入數字經濟的內生機制
融媒體技術的變革,帶來了內容生產力的極大解放及媒體交互方式的場景化遷移,媒體平臺規模效應進一步凸顯。AI虛擬主播、機器人寫作、5G慢直播等釋放了人們的內容生產熱情,資訊、視頻、游戲、音樂、廣告等內容數據出現爆炸式增長;3D虛擬形象生成和驅動技術, 讓“avatar”(虛擬化身)置身元宇宙,媒體交互方式發生場景化遷移;基于創意內容的新型文化商業模式和產業業態,正使傳媒產業成為吸引數字經濟企業、項目、人才的平臺型經濟體;國內外優質版權通過版權交易資源集聚中心、版權運營中心等進一步匯聚,推動內容版權化、版權產業化,完整的版權經濟鏈條正在形成。
科技創新:傳媒產業融入數字經濟的外在驅動
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家居、智能路由、智能音箱、智慧屏、VR眼鏡等智能設備的普及,使家庭空間、社區空間、城市空間全面智能化,從孤立隔離的空間向數字孿生空間全面演進,集線下媒體空間創意開發和線上資訊全媒體傳播于一體的全域媒體,已從理念走向現實。可以預見,傳媒產業將在線上線下融合消費、全國性一體化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智慧物流、農村電商等具體應用場景中,開啟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智能治理:傳媒產業融入數字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媒體通過為市民提供多元化服務,不斷拓展服務范圍,貫通政府信息資源,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把媒體和受眾的傳統傳受模式改為新媒體與公眾的強鏈接。智慧社區、智慧會展、智慧醫療等產品,能讓老百姓享受信息時代的創新生活,解決貼心、放心和安心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如華數傳媒推出的“凌霄”智慧社區平臺,向下連接其針對家庭用戶的智家梧桐樹平臺,向上連接政府的政務系統、城市大腦的數據平臺、平安城市的數據平臺以及華數的開放式城市物聯平臺,可為城市智能治理提供非常多的場景,其應急管理、人防管理、智能安防、垃圾分類等功能在抗疫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業態融合:傳媒產業融入數字經濟的“殺手锏”
傳媒產業更易于構建平臺型的生態體系,推動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并基于產業互聯網打造全新的融合平臺,從而實現產業鏈、技術鏈、創新鏈“三鏈融合”,實現“媒體+政務服務商務”的全方位打通,形成“O&O”(線上與線下)、“S&H”(軟件與硬件)、“P&S”(產品與服務)、“S&C”(場景與內容)的協同。基于數字技術構建全新空間媒介形態,補充了傳統廣告運營的不足,建立起整合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人流等“多流合一”的智能平臺。數字媒體(視頻、音樂、游戲)內容收入、移動廣告營銷收入、家用寬帶和電視年費收入、沉浸式媒體(AR、VR、云游戲等)的服務收入、新新媒體(自動駕駛汽車娛樂、3D全息技術展示、觸覺裝備等)的售賣收入,讓數字經濟時代傳媒產業的盈利模式更加多元化。
“原創+科創”:傳媒產業融入數字經濟的創新樣本
2021年,長沙晚報社(長沙晚報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在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視谷中心設立全資子公司長沙翰飛數媒科技有限公司,組建了一支包括數字媒體產品研發、IP孵化和運營的團隊。近年來,長沙晚報堅持“原創+科創”的融合發展戰略,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數字化轉型”之路,其融入數字經濟的具體舉措可資借鑒。
注重原創
抓住內容這個優勢。內容仍是媒體產品和服務實現生產、流通、消費的核心驅動力。長沙晚報依托自主研發的全媒體智能生產平臺,進一步強化大稿、大片、大評(論)意識,實現封面特稿等優質內容的創新突破;重點研究適合移動端傳播的內容產品,視圖文融媒體直播成為媒體融合傳播的招牌產品;針對人民號、新華號、學習強國等平臺的特色,推出系列融媒產品,不斷擴大傳播覆蓋面;以視頻為先導全力推動內容供給側改革,強力推動全員視頻內容生產,推出“辣視頻”“鐮刀妹”等適合移動傳播、社交傳播的“爆款”;推動成熟的采編團隊向課題研究團隊轉型,用大數據參與社會治理,在城市治理、區域經濟等領域生產數據新聞、榜單評價、民意調查、鑒定評測、數據庫等適應發展需要的新媒體產品。
抓住IP這個出口。數字經濟時代,萬物皆媒。好的IP是市場核心競爭力。長沙晚報著力發揮黨報優勢,整合政務、商務、服務,搭建一個涵蓋媒體營銷與代理發布、創意策劃與全案服務、展覽展示與活動執行、社群運營與流量變現、智庫建設和數據挖掘的綜合性平臺,通過提高數字內容和產品的供給效能,努力拓展數字經濟新業態。加強平臺拓展,通過打破圍墻、跨界牽手,開門辦報、辦端、辦網,搭場子、建舞臺,用“媒體+”戰略深耕垂直類領域,聚合用戶、培育產業,力促內容生產、傳播、營銷一體化;培育活動IP,打造湖南車展等節會活動。如,2020年5月,由長沙晚報社牽頭主辦的湖南汽車展覽會暨長沙市首屆汽車消費節,是疫情后全球第一展,成為中國會展行業多項紀錄的開創者,也成為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藍本之展”,登上了世界頂級會展刊物國際展覽聯盟(UFI)官方雜志、英國知名雜志《展覽世界》,2021年,湖南汽車展覽會繼續升溫,銷售金額達60.32億元;推進社群營銷,以長沙紅色學院、小記者俱樂部為突破口積極拓展教育培訓產業,并投入力量打造“家長學院”“三湘名醫在線”“金融超市”等垂直社群;孵化內容電商,瞄準鄉村振興的全新機遇,以“長晚優選”為抓手布局MCN和內容電商服務,通過對用戶的精準數據分析,以智能決策營銷模式,將媒體內容與推廣資訊生成統一“瀑布流”,將商品信息植入到圖片、視頻之中,增強數字廣告的互動性、娛樂性和體驗感。
注重科創
抓住技術這個樞紐。長沙晚報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針對紙媒轉型的重點、難點、痛點進行個性化研發,憑借自有技術團隊,在全國地方媒體中率先建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央廚房”技術平臺。
強化全媒體采編,讓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賦能新聞產品的“策、采、編、校、審、發、印、評、考”等全流程,破除了報紙、網站和客戶端等不同載體之間的壁壘,讓融媒平臺、用戶數據、商戶統計、考核管理、版權管理等共融互通。強化技術輸出,持續更新翰飛融媒體內容管理平臺、移動采編平臺、報紙一體化發行系統、分類廣告系統等技術應用,在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同時,向湖南、江西、廣東等地30多家黨政機構、傳媒、高校持續提供高品質技術服務。
強化“黨媒算法”應用,建設長沙晚報歷史報紙數據庫、長沙號政務新媒體聚合平臺、輿情系統、巡查系統等,將報社內部資源、互聯網資源、合作方資源和用戶數據資源匯聚起來,建設信息智能匹配的大數據資源庫,完成長沙晚報65年紙質版面的圖像處理、文字識別、校對、標引等。
強化數據和數字資產的保護,推進區塊鏈版權平臺“相鏈”項目落地實施,打通版權存證、確權、保護、托管、投資等服務,將版權鏈與版權、司法確權系統對接,為合作媒體的版權運營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2019年底,長沙晚報采編一體化系統榮獲中國報業媒體融合、信息化和網絡安全項目創新獎,長沙晚報發行系統、長沙晚報自助登報系統榮獲中國報業媒體融合、信息化和網絡安全項目優秀獎。
抓住基層這個基礎。長沙晚報堅持“統一平臺、各級聯動、服務基層、動態監管”的思路,賦能基層治理,為基層治理提供全覆蓋、全天候、零距離的服務。
拓展政務服務,與長沙市數據資源管理局、長沙市大數據中心建立戰略合作,為長沙70多家政務門戶網站、230多家政務新媒體號提供內容和技術服務;強化黨建引領,建設“學習強國”長沙平臺,探索理論宣教、黨員學習教育的“長沙模式”;延伸縣級融媒,依托長沙縣融媒體中心和星沙時報,在長沙縣建立了14個鎮(街道)融媒體工作室,通過微信群、 小程序等搭建基層群眾的交互空間,將融媒服務下沉到基層;做深做透社區,研發以“黨建+融媒體+政務”為主要特征的街道社區網格化管理平臺“網格寶”,破解社區管理上存在的“信息孤島”、職能交叉、資源共享不暢、服務不能落地、工作效率不高等問題,為健全服務網絡、激活社區資源、提高政府監管能力、創新社區管理方式貢獻媒體智慧;打通熱線平臺,聯動“12345”市民熱線和“96333”新聞熱線,打造“市民問政直通車”等服務平臺,邀請市長、副市長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做客《長沙市民問政直通車》欄目,通過現場視頻直播,回答市民、讀者、網友提問,問政內容在次日報紙上同步刊發。
注重融合
抓住產業這個平臺。圍繞“媒體+”“互聯網+”“文化+”,加快布局新型業態。目前,長沙晚報社形成“兩翼四足”的全新產業布局,一東一西兩翼,河東本部重媒體,河西產業園重科創;四足分別是麓谷科技創新創業園、晚報大廈商務樓宇綜合體、黃花利德印務基地、馬欄山翰飛數媒基地。麓谷科技創新創業園引進企業85家,其中上市公司3家,上市公司子公司2家,湖南省上市后備企業3家,高新技術企業14家,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8個,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兩大產業;晚報大廈商務樓宇綜合體有中小企業租戶上百家,產值上億元,成為芙蓉區最重要的樓宇經濟大樓,每年可為報社帶來2000多萬元收入;黃花利德印務基地外報印刷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代印了新華每日電訊、中國日報、環球時報、中國組織人事報、南方周末等30余種中央及省市縣報紙;馬欄山翰飛數媒基地正在建設之中,推進運營“學習強國”長沙平臺、紅色學院、晚報優選等項目,探索MCN(Multi-Channel Network)運營模式。
抓住城市這個舞臺。長沙晚報緊扣“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順應產融結合新趨勢,著力打通產業鏈條。當前,長沙正構建“兩山引領”(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岳麓山國家大科城)、“兩廊帶動”(湘江、瀏陽河百里畫廊)、“兩翼輻射”(向東輻射湘贛邊紅色文旅融合發展創新區、向西輻射溈水流域休閑度假旅游帶)、“六區支撐”、“長株潭一體化協同”發展格局,為長沙晚報融入數字經濟打下了堅實基礎。突出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長沙晚報以加快數字新基建、大力發展數字創意新經濟為引領,向IP化、場景化、視頻化、數字化發展;乘著理順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和文化市場監管體制的“東風”,爭取政策引導、資金補貼、人才培養引進等方面的支持,孵化更多的創新創意項目;聚焦創意設計、廣告會展、文化旅游、數字文化、文化智慧設備等業態,進一步凸顯旗下企業在主營業務、產業延展性、發展后勁等方面的競爭優勢;借助持續主辦的“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等,創新城市品牌與媒體品牌共生共享渠道,向世界展示“媒體藝術之都”的風采和魅力。
[作者李鵬飛系長沙晚報社(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董事長,劉先根系該社媒體研究部主任,彭培成系該社全媒體運營中心副總監兼融媒體產品部主任]
責任編輯 :武艷珍
注釋:
①張偉:《〈2020 中國互聯網廣告數據報告〉 發布》,光明網, https://it.gmw.cn/2021-01/13/content_34540151.htm
②《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強調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 上闖出新路子 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湖南新篇 章》,人民日報2020年9月1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