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珠三角地區制造業用工之變
--2021年春季用工形勢一線調查
春節前,政府和企業各出妙招,留住員工保證年后企業正常開工。春節后,一場沒有硝煙的“留人搶人”大戰在珠三角地區的制造業企業打響。近日,記者走進廣東省東莞、中山、佛山等市,深入調查各地制造業用工情況。
節后“搶人”?
制造業用工需求強勁
“我的老家在湖南郴州,春節期間我留在廠里上班,一星期掙了3700元。”廣東格蘭仕集團生產線員工郭湘彬告訴記者。
格蘭仕集團是佛山的“用工大戶”,據集團企劃部部長游麗敏介紹,春節有9800多名異地員工就地過年。“去年下半年以來,格蘭仕進入增質擴產階段,微波爐、洗碗機等產品訂單呈井噴式增長,有的項目訂單已排到6月份。”游麗敏說,今年集團擴招10000名一線工人,在各級人社部門的幫助下,大部分工人已經到位。
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快速反彈,在珠三角地區,制造業企業訂單量回升,生產任務充足,不少企業有擴產計劃,上馬新項目,用工需求更加旺盛。
東莞市鼎通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徐孝新表示,今年部分連接器產品訂單排到了年底,加上新項目開發,目前還有200多個普工缺口,這個主要是增資擴產的增員需求。
“國家對海上風廠的支持力度很大,我們也想乘勢擴大生產提高產能,今年計劃新招2200人,目前已招1000多人。”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劉雪安說。
節后“搶人”也反映出今年就業市場開局良好,智通人才連鎖集團數據顯示:正月初四至二十六,企業綜合招聘需求比2019年同期增長49.21%,比2020年同期增長217.36%。
佛山市人力資源公共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從節后到現在,全市各人力資源市場、服務機構等收集、發布的就業崗位已超10萬個。制造業用人需求最多,約占50%,主要為家用電器、裝備制造、機械、紡織、電子、汽車制造等行業;對于普工類、一線員工的需求占80%,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占15%。
招工“難”在哪?
勞動力市場出現新變化
面對春節后強勁的用工需求,諸多企業和人力資源公司表示,近年來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和新特點,對當地制造業招工用工產生了重大影響。
東莞市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市就業用工登記人數為516.14萬人,第二、三產業用工占比分別為75.68%和24.19%;今年2月全市就業用工登記人數為495.07萬人,第二產業用工占比下降至64.80%,第三產業則上升至35.09%。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中山,部分勞動力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制造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用工日趨緊張。
“新生代勞動力的就業心態與意識發生變化,他們不愿像父輩那樣在工廠打工掙錢,好多人緩就業或傾向去第三產業就業。”智通人才網聘事業部副總監郭燕偉說。
疫情發生后,這一現象愈加明顯。東莞市信宏人力副總葛根輝表示,疫情導致外出務工尤其是跨省務工人數下降,更多人選擇就近就業;疫情也催生了更多新職業和崗位需求,騎手、主播、網店運營等崗位的人才需求都較去年同期呈倍數式增長,這也給企業招聘基層員工帶來壓力。
此外,洲際人力負責人陳耀輝指出,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政策下,各地出臺就業創業利好政策,經濟快速發展,吸引大批勞動力就近就業。長三角經濟發展和中部崛起,也吸納了更多勞動力。近年來,來自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勞動力數量有所下降,來自省內及云貴川的勞動力占比上升。
為了招聘新員工,留住老員工,許多企業提升了員工的工資福利。中山市人社局相關數據顯示,3月制造業在崗職工月平均收入較上月上升0.61%,與上年同期相比上升6.68%。其中普工收入環比上升3.42%,同比上升7.11%;技工收入環比上升2.3%,同比上升7.76%。
佛山市順德區天品電器人事主管陳迎娜透露,今年普工招聘成本約為每人每月1200元-1500元,技工和專業技術人才則更高。為了留人和招人,企業也提高了職工的薪酬待遇,“綜合工資收入提升了15%左右”。
盡管如此,不少企業還面臨一線工人流失率較高的問題。“考慮到子女教育、贍養父母,可能打拼幾年就回老家發展。”鼎通精密員工袁秋峰說。
“現在工廠的淡旺季更加明顯,訂單來得多、來得急時,工人要加班加點,遇到生產淡季或訂單量銳減,工人可能又要閑置一段時間。”佛山市仕聯人力負責人李建華表示,某種程度上這也導致了工人的流失。
基于疫情、經濟形勢和勞動力市場的新特點,多家人力資源服務公司負責人指出,今年珠三角地區的用工問題較往年更加復雜。從企業擴產增效和制造業長期發展來看,制造業的用工問題依舊值得關注。
如何應對?
多方合力保障企業用工
制造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穩定和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為穩定制造業就業,東莞、中山、佛山三地人社部門和企業紛紛出招,保障節后招工。
針對重點地域“返崗難”,三地均開展“點對點”專車接返服務,讓務工人員“出家門進車門、下車門進廠門”。為解決人力資源“引進難”,人社部門實行“走出去”拓展勞務協作,為企業挖掘用工資源。
“這種招工效率較高,員工來自同一個地方,穩定性也較好。”陳迎娜坦言,作為企業,很愿意與中西部市縣、鄉鎮達成穩定合作關系。
各地還搭建了“不間斷”對接服務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招聘、專場招聘、直播招聘等各類招聘活動。
據智通人才東莞公司副總監潘姜介紹,3月13日,東莞舉辦首場線下招聘會,300多家企業提供1萬多個職位,包含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佛山依托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平臺,多家人力資源機構在年前與美的、海天等近100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收集了約3萬人次的全年總用工需求,預計第一季度完成當期計劃招聘比例達90%以上。
考慮到不同企業淡旺季用工“不平衡”,三地強化“企對企”共享用工服務模式,搭建人力資源調劑平臺,引導員工富余企業向用工短缺企業派遣員工。“員工借助共享用工平臺,不涉及法律糾紛,可以自由流動。員工能及時獲得收入,企業按時完成訂單,用工成本也降低了。”中山快招人力公司董事長闞建波說。
此外,三地還為企業提供“面對面”政策推送服務。中山將“穩崗留工”等政策舉措進行分群體、分類別“打包”,讓企業知曉政策、用好政策。佛山市人社部門領導帶隊,主動到當地勞動密集型企業了解用工需求,協助對接人力資源機構和勞動力輸出地勞務資源。
在各方合力破解節后制造業用工問題的努力下,三地用工市場供需已達到動態平衡,但從長遠來看,從事制造業的年輕人減少、一些工人傾向于“打短工”等現象仍不能忽視。
對此,專家指出,要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創造更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增強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少企業負責人呼吁,要正面引導勞動者樹立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同時,通過職稱、提高待遇等方式提升技能工人的社會地位。多地人社部門負責人也表示,要多渠道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為企業輸送與其要求相匹配的人才。
“相關企業要意識到‘招工難’可能會是常態,但這并不是壞事。”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楊偉國說,這促使企業提升技術水平,進行轉型升級,降低行業對勞動力供給的依賴。同時,探索靈活就業或共享用工等新型用工方式,在激活勞動力存量資源的同時,要引導其規范發展,多渠道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中部崛起本地企業苦苦留“湘軍”
--2021年春季用工形勢一線調查(二)
今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形勢逐漸企穩回升,企業復工復產跑出加速度,“不缺訂單,只愁工人”,長三角、珠三角等制造業基地“搶人”正酣,傳統勞務輸出大省湖南也加入其中。
湖南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632萬人。作為中部崛起的代表,2017年長沙市成功邁入“萬億俱樂部”,特別是生產制造業欣欣向榮,企業普遍存在人力資源短缺的困難。近日,記者在長沙市制造業企業采訪,深入調查勞動力流動的實際狀況。61支援企小分隊:促進農民工安全有序轉移就業
今年春節過后,長沙市就業部門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組織開展好2021年“春風行動”,積極搭建線上線下對接平臺,促進農民工安全有序轉移就業;做好失業返鄉農村勞動力信息監測,動態精準落實“一對一”就業援助服務;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大規模開展技能培訓,促進更多勞動者增長技能、穩定就業。
從正月初七開始,長沙市人社系統緊急組建61支援企招工小分隊,赴全省51個勞務協作縣招工1.28萬人,帶動藍思科技、比亞迪等企業招聘6.57萬人;推動“春風行動”“萬家燈火”等就業服務行動,推行線上人崗匹配、遠程面試,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400余場。
“各援企招工小分隊攜帶10萬余個崗位,深入省內外勞務輸出地開展勞務協作,采取‘小精靈’方式下鄉進村對接、‘直通車’形式點對點輸送,促進省內勞動力來長沙就業,實現就業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長沙市就業服務中心主任易偉軍說。
同時,長沙持續推進區縣、園區、重點企業、國有人力資源公司與省內重點縣深入協作,通過建立勞務協作基地,重點打造幾個省內勞務供給源,緩解勞動密集型企業季節性用工難題。
當前,湖南省正在積極推進“三高四新”戰略,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這需要一支規模龐大、技藝精湛、素質優良的技能人才隊伍作為支撐。
“我們圍繞這個目標,正深入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長沙市技能人才振興工程,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推進長沙技師學院項目建設,舉辦首屆長沙市職業技能大賽,加快培養更多技能人才和‘長沙工匠’。”長沙市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金楠表示。
“搶人大戰”:面對省內省外雙重競爭
長沙是湖南省內的制造業基地。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長沙市2020年整體就業承壓明顯,隨著復工復產的快速推進,制造業用工形勢呈現逐季好轉、總體穩定的態勢。
近年來,在制造業企業“搶人大戰”中,長沙既要面對來自長三角、珠三角等地企業的競爭,又要面對來自省內各地市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企業的競爭,可謂“腹背受敵”。
“實際上,高鐵開通后,企業人力資源圈擴大了。現在農民工外出到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工作,不是以‘百公里’計算距離,而是以乘坐高鐵的時長計算距離。例如,從長沙到廣州乘坐高鐵,最快只要兩個半小時,對農民工而言,乘車方便,心理距離近。”易偉軍說,由于沿海工資水平更高,這給長沙本地制造業企業招工帶來不小壓力。 工程機械是長沙千億級產業集群之一。2020年下半年以來,長沙工程機械企業保持強勢增長,訂單量增長帶動用工崗位需求。其中,三一重工2021年需求崗位達5250人,中聯重科新增工人近6000人,仍缺工2600人。經濟復蘇的勢頭也出現在汽車制造業。企業普遍由“一班倒”恢復至“兩班倒”,比亞迪汽車長沙生產基地更是發展勢頭強勁,一季度需求近5000人。
“作為一家上市企業,藍思科技主要生產手機顯示屏,今年預計要招4萬名員工,一季度還有2.5萬人缺口。”藍思科技人事經理羅文文表示,藍思科技在湖南設有5大生產區,總用工人數達到10萬人。
除了藍思科技,部分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企業也存在“缺工”狀況。今年3月,長沙市高新區開展用工需求調研,智能制造產業用工規模呈上升趨勢。“在本次調研的604家企業中,共計有32849個崗位需求;其中,普工、技工需求人數為15717人,占整體需求崗位的48%;在生產制造型企業中,缺口最大的就是基層普工。”長沙高新區人力資源市場運營經理朱丹說。
受疫情影響:人力資源市場活躍度降低
在調研過程中,企業普遍反映,由于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相比老一代農民工,95后、00后等新生代農民工吃苦耐勞程度降低,普遍對于長時間且單調枯燥的流水線工作有所抵觸。
“員工進入生產線不能攜帶手機,一些生產車間還存在粉塵、噪音等問題,一些新生代農民工難以適應。”湖南星城人才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柱表示,“特別是前3天最難熬,大部分離職都發生在前3天。”
記者了解到,長沙地區制造業普工月工資在3500元-6000元之間,新員工入職一年之后,月工資普遍達到4500元-5000元。
瀏陽市是一個擁有149萬人口的縣級市,其中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達65萬人。20年前,瀏陽市主要以勞務輸出為主。2000年以后,隨著以藍思科技為代表的本地制造業企業崛起,瀏陽成為一個勞務輸出與勞務輸入并重的縣級市。
根據瀏陽人社局最新的一項調查統計,該市2020年勞務輸出與勞務輸入的轉移就業勞動力均為10萬人,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醫藥、健康食品、煙花爆竹等五大產業用工規模在35萬-40萬人之間,大部分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被本地制造業企業吸納,這在長沙市所轄區縣中具有代表性。
“最高峰時,藍思科技在瀏陽廠區用工規模達6.8萬人,月均用工維持在5.4萬人,8000名至1萬名員工為瀏陽籍。”瀏陽市人社局人力資源服務中心主任周水波舉例說。
據統計,長沙市已轉移就業的95.75萬名農村勞動力中,省外就業33.13萬人,其中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就業人數占比67.84%。當前,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國內疫情點狀分布,產業鏈和供應鏈持續受到沖擊,而農村勞動力群體流動性最大,最易受到外貿型經濟下滑影響,需監測和嚴防回流風險。
近年來,線上招聘、內部推薦、中介服務等招聘手段不斷豐富,為制造業企業招聘工人提供了更多便利。
“去年以來,受疫情影響,一部分制造業企業用工崗位需求下降,很多工人也不敢輕易換工作,擔心一旦辭去了工作,很難再找一份合適的。”羅柱介紹,這種現象導致人力資源市場活躍度有所降低。
2020年底至今年春節前夕,由于我國局部地區疫情出現反復,各地相繼出臺穩崗留工政策措施,導致人力資源市場活躍度再次降低,勞動力資源供需態勢更加復雜難控。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春節湖南省外出就業農民工返鄉率只有三成左右。一方面是部分企業通過穩崗留工,招聘壓力減小;另一方面是部分企業急需補充員工,常態化用工缺口將還在一定時期內存在。”湖南省就業服務中心一級調研員趙正安介紹。
下一步,湖南省各級人社部門將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按照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科學研判、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建立服務企業用工長效機制,最大限度有效緩解招工難問題。
“湖南將健全重點企業缺工和用工動態監測調查制度,強化對重要時點、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實時監測,及時準確掌握全省重點企業崗位流失、缺工和用工情況。”趙正安補充說,“同時,深入實施重點企業就業服務聯系制度,加深和重點企業聯系,落實三張清單工作制度,即用工需求清單、問題解決清單、人社政策清單,全方位為重點企業提供全方位用工保障服務。”
制造業工人哪里去了
--2021年春季用工形勢一線調查(四)
近年來,我國從事第二產業的農民工比重持續下降,不少制造業企業遭遇“一工難求”。我國要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必須擁有人數龐大、素質高超的產業工人群體。近日,記者在湖南多地采訪制造業企業及人社部門,共話制造業用工問題。
“要不要加班”:新生代農民工觀念轉變
“有沒有班加?”在湖南省平江縣,旺輝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余自立回憶,15年前農民工找工作,常常對企業拋出這個問題。
彼時彼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有班加”,農民工會高高興興地辦理入職手續,“心甘情愿加班”,因為多加班意味著多賺錢。
“這么多年過去了,95后、00后新生代農民工來找工作,第一個問題還是‘有沒有班加’。”余自立感嘆說,“但你說要加班的話,他扭頭就走。”
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202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現在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新生代農村勞動力不再像父輩那么吃苦耐勞。此外,上一代農民工吃過的苦,不愿讓子女再吃一遭。”湖南楚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電子觸摸屏生產企業,該公司人力資源經理張英表示,很多打工者有了一定財富積累,更愿供子女讀高中、讀大學,而不愿意讓子女初中畢業就上工廠流水線。
李春麗今年30歲,是湖南楚揚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我過去在沿海打工,有孩子之后我才回到平江。由于要親自帶兩個孩子,我也不愿多加班。”李春麗說,這種情況在周圍工友中比較普遍。這種觀念上的變化,反映了新生代農民工更重視家庭和親情,與老一代農民工夫妻倆去沿海打工,把子女留在家鄉的情況迥異。
近年來,平江縣本地制造業企業發展迅速。不少當地企業反映,留在本地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呈現“大齡化”趨勢,青年勞動力即使在本地就業,用工穩定性也不高。
作為勞務輸出大省,從湖南乘坐高鐵到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僅需3-5個小時,農民工在沿海發達地區轉移就業較為普遍。“年輕人剛出來打工,一般都會首選沿海城市;等年齡大了,部分人‘落葉歸根’,就會返回家鄉找一份工作。”張英表示,該公司20-30歲的工人僅占10%,31-40歲的工人占30%,41-50歲的工人高達60%。
服務業“搶人”:制造業亟需轉型升級
今年21歲的曾浩是長沙茶顏悅色芙蓉廣場分店副店長。茶顏悅色在長沙市內擁有310家網紅奶茶店,在青年人中人氣頗高。
在曾浩的家鄉瀏陽,有比亞迪、藍思科技等眾多制造業企業。曾浩在茶顏悅色工作才5個月,就做到了副店長,月薪6000多元。
茶顏悅色招聘主管申瑜表示,該公司成長最快的店長僅需要10個月,月薪就可以達到9000元。比較之下,曾浩的家鄉瀏陽地區制造業普工月工資僅為4500元-5000元。
曾浩的選擇,在新生代勞動力中具有普遍性,即選擇工作輕松、收入更高的第三產業,不愿意進工廠流水線。制造業工廠遠離市區,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資水平低,工作環境較差,這些因素都是年輕人不愿去的原因。
湖南順豐速運有限公司擁有1.8萬名員工,員工月度留崗率高達98%,今年3月新招聘快遞員1300余名。對當下新生代勞動力而言,送快遞上班自由,收入比在工廠高,工作壓力較小。
在長沙地區,順豐快遞員收入達到7000元-8000元,在湘潭、懷化等非省會地區,快遞員收入能達到6000元。“公司實行計件工資,多勞多得,鼓勵快遞員增加派件、收件,這樣公司整體業務才會增長,員工收入才會不斷增加。”湖南順豐速運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經理厲敏說。
除了全日制用工,順豐速運還開發了平臺用工方式。該平臺可以同城派送快餐、生鮮、水果、鮮花等。“兼職快遞員可以在平臺上注冊為小時工,只需要負責派件,每派一單就拿一單提成。”厲敏說,該平臺已成為公司補充全日制快遞員的“蓄水池”。
更好的工資收入、更低的工作強度、更靈活的用工方式。上述因素都是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不斷向第三產業流動的關鍵因素。
由于制造業工人越來越難招,用工成本不斷提高,余自立告訴記者,近10年來,旺輝食品陸續在設備、廠房等方面投資8000萬元,企業自動化生產程度越來越高。
“2010年,旺輝食品年產值1個億,用工1000人;2020年,旺輝食品年產值達到3個億,通過‘機器換人’,用工人數反而減少60%,僅400人。”余自立說。
記者在湘潭、岳陽等地的縣區工業園采訪中發現,加工制造業企業的技能工人工資水平在6000元-1萬元,考慮到技能工人在教育培訓方面上的持續投入,這一工資水平并不算特別高。
“這反映出我國大部分制造業企業技術水平、產品附加值較低,無法支付給技術工人更高的工資待遇,使得勞動者學習技術技能的積極性也不高。”湘潭市就業服務中心主任馮征認為,我國制造業在世界制造業產業鏈中總體仍處于中下游,中國制造業企業要加大技術創新驅動企業發展,提高工業產品附加值,為制造業工人支付更高的工資。
“制造業工人工資水平提升了,社會地位才會提高,才會有更多人去學技術學技能當一名制造業技術工人,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馮征說。
提高職業技能:破解企業用工難題
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進入3月以來,湖南省內企業全面開工,企業用工需求量逐步增加,但整體用工平穩,有部分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新型高技能行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難”現象,用工缺口呈常態化趨勢。
“近年來,湖南省把承接產業轉移作為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的重要機遇,先后引入了藍思科技、富士康、新金寶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湖南省就業服務中心一級調研員趙正安介紹,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特別是藍思科技、新金寶等季節性用工企業在同一時段集中大規模招工,打破了勞動力供需平衡。
懷化市溆浦縣在外務工人員達到23萬人。該縣就業服務中心主任唐軍禮認為,受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企業薪酬待遇吸引、“走出去”觀念等因素影響,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呈持續上升趨勢。
截至今年3月,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規模約1630萬人,1000萬人左右轉移到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就業,造成湖南省內勞動力供給不足,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外輸內缺”的局面。
目前,湖南省人社部門正在研究完善支持企業發展的就業補助、職業培訓、社保補貼等政策,全面落實企業用工各項扶持政策,開展援企穩崗“護航行動”,推動社保費減、免、緩及園區企業社保費率過渡試點、失業保險穩崗返還、以工代訓等補貼政策落地,切實幫助企業降低用工成本、實現穩定用工。
“湖南將把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作為破解‘招工難’的重要手段,深入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引導企業積極開展在崗職工職業培訓,提高員工轉崗就業能力。用好線上培訓平臺和優質培訓項目,引導勞動者特別是新生代勞動力積極參與線上線下培訓,提高技能儲備。”趙正安表示。
此外,湖南還將依托“湘就業”平臺,進一步完善全省統一的崗位歸集發布制度;深化勞務協作,幫助企業搭建覆蓋全省、延伸省外、輻射全國的用工渠道。
“根據企業用工需求,結合求職人員信息,向企業精準推薦符合條件的本地勞動者,并通過余缺調劑、組織見習、協調實習生等措施,滿足企業階段性用工需求,促進就地就近就業。”馮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