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之二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生存實錄④】
沒有醫保沒有工傷保險,他們的病痛只能自己扛?
從早跑到晚,不停地接單送單,拼命跑單,闖紅燈、逆行時有發生;長時間飲食、作息不規律,很少體檢,有病受傷能忍則忍,能拖就拖……《工人日報》記者近日在鄭州、長沙、武漢等地探訪,發現風里來雨里去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雖然很容易受傷、生病,但沒有醫保、沒有工傷保險,讓他們 面對病痛只能自己扛,令人唏噓……
鄭州——
傷得不重就不去醫院,
沒有醫保看病買藥都很貴
10月21日,用餐高峰時段,外賣騎手劉家成騎車狂奔,一路鳴笛沖刺。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綠燈還沒亮,劉家成就沖向對面。
與記者交談時,劉家成卷起褲腳,一道褐色的疤痕清晰可見,這是他因速度過快和一輛電動車發生沖撞后留下的傷疤。
“當時,對方的電動車把我的褲腿劃破了,腿也出血了,但我最擔心的是把顧客的外賣摔壞了,壞了得賠呀。”顧不上和人理論,劉家成撿起散落的外賣匆匆離開。他說,這樣的事太平常了,騎這么快,難免磕磕碰碰,只要傷得不嚴重,基本不會去醫院。
網約車司機劉師傅怕生病。“沒有醫保,看病買藥都很貴。稍微耽擱幾天,平臺派單量就會減少,單子的質量也會變差。”劉師傅說,網約車平臺通過評分制,實時考核司機的接單頻率,一旦接單量不達標,將直接影響收入。
每天早7點,是網約車司機謝師傅給自己定的上班時間。雖然平臺并未規定上班時間,但開了4年網約車的他,早已有了自己的謀生之道:“除去一兩個小時的吃飯和休息時間,只有從7點開到22點,才能保證每個月8000元以上的收入。”
對于網約車司機而言,長時間開車和久坐,容易誘發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職業病”。
前兩年,由于沒有按時吃飯,謝師傅得了急性腸胃炎。“去醫院花了幾千元,沒有醫保,也沒法報銷,病一次,等于那個月白干了。”謝師傅感嘆道。
如今,為了少生病,謝師傅格外注重養生:每天一日三餐,按時吃飯,不吃太咸太辣的東西,帶著保溫杯喝溫水。每接四五個單后,謝師傅都會找個地方停車,下車舒展一下身體,晃晃脖子、扭扭腰。這是他自創的“保健”方式。
不少網約工都說到同一句話,“生病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為在城市沒有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一旦生病,他們不僅要自付醫藥費,還會耽誤干活掙錢。
長沙——
有人花錢辦假健康證應聘,
入職后也沒有日常健康檢查
10月20日20點,電梯門打開,外賣騎手周麗第一個沖了出去。她趕緊回到送餐車旁,以確保上樓送餐的這幾分鐘里,送餐箱里的外賣一件不少。
這一天,長沙陰雨不斷。這樣的天氣,周麗不僅怕送餐延誤,還擔心自己無法安全到達。雨天路滑,視野不好,容易撞到人,或被車撞到。周麗曾親眼看見一位同行闖紅燈被車撞到。“人被撞出去幾米遠,也不知道后來怎樣了。”她喃喃道。
為能限時送達、快跑多拉,外賣員普遍存在超速、逆行、闖紅燈等“拿命送餐”行為,交通事故成了對這個群體最大的健康威脅。送外賣不到1年時間,周麗說自己“行車摔倒過不下3次”。
送餐高峰時段,湖南省人民醫院急診三科主任張興文常接診到受傷的外賣騎手。他們身著外賣平臺工服,多因皮膚裂傷、韌帶損傷、軟組織挫傷等外傷入院。“大部分人只做簡單處理就走了,不愿意花錢進一步檢查。”張興文說。
因為沒有醫保,不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不敢生病、受傷。今年夏天,周志初曾碰到同行暈倒在馬路中央,口吐白沫。看情況緊急,周志初想撥打120。結果對方擔心叫救護車花費貴,掙扎著請求聯系自己的同事。最終,同事騎車將他送到醫院。這件事令周志初感慨不已。
46歲的周志初自覺“跑不過年輕人”,所以送貨時不敢騎太快,至今沒發生過交通事故。即便如此,他也覺得身體不如當年,但因為沒有做過體檢,也說不清自己的健康狀況,“主要是胃不舒服,沒吃多少就容易脹肚。”
“別人吃飯他們送飯,過了飯點才吃上一口。長期飲食不規律,導致慢性胃病成了外賣騎手的‘職業病’。”張興文說。
服務業最怕被投訴,外賣騎手更是如此。為了爭取五星好評,他們不敢耽誤一點時間。很多人為了節省時間,不愿意等電梯,選擇爬樓梯。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急診科總住院醫師李佳對接診的一起病例印象深刻。
今年夏天,一位外賣騎手被送往湘雅醫院急診科,到院時已沒有生命體征。李佳事后了解到,這位外賣騎手當晚去老舊小區送餐時,突發疾病倒在樓道。后來,被另一位爬樓送餐的外賣騎手碰到,這才撥打了急救電話……
做外賣騎手,須辦健康證。此前有媒體報道,有人應聘外賣騎手時,花錢辦假健康證。考慮到外賣騎手的工作節奏較快、勞動強度較大,李佳認為,一部分人的身體條件其實不適合做外賣騎手。她建議平臺企業做好入職體檢,同時為確保勞動者健康權益,提供日常健康檢查。
武漢——
“農村的醫保在城里看病挺費事”
今年“雙十一”期間,湖北孝感籍快遞小哥李振帆不打算太拼。每每想到兩年前的那場突發急病,他后怕不已。
2019年的“雙十一”,為了收入能翻番,李振帆決定大干一場。“前后忙了兩周,做夢都在攬貨、送快遞,整個人累癱了!”李振帆回憶說,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送貨近300單,從8點一直配送到20點。
一開始,身體有些不舒服,李振帆以為是累的。后來,一次送件途中,他的腹部劇烈疼痛,到醫院檢查發現是胃穿孔。經過一天一夜的治療,李振帆轉危為安。由于沒有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數千元的醫藥費都需要自費,李振帆很是心疼。
從湖北黃岡到武漢送外賣的李永輝發現,周圍一起送外賣的同行,身體都多少有點小毛病,但多是硬扛著,不敢去看。
今年3月初,因為胃痛難忍,李永輝去了站點附近一家醫院。檢查加治療,花了近2000元。“太貴了,治不起。”從那之后,他開始注意養生,不吃一切對腸胃刺激的東西,夏天連涼水也不敢喝。
不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和李永輝一樣,在老家參加了新農合,“但是,農村的醫保在城里看病挺費事。”
“新農合規定,在老家看病才能報銷,想在打工的地方報銷要從老家轉診過來,手續太麻煩了。”李永輝記得,幾年前,同在一個平臺送外賣的老王意外摔斷了腿,由于老家的新農合在武漢用不了,在武漢又看不起,最后老王只能折騰回老家,看好了傷再回來。
一些沒有參加新農合的網約工說,由于沒有達到一定的居住年限和繳稅年限等條件,他們難以在武漢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加上參保得花錢,“又不是天天生病”,他們也不愿意在務工的城市參加醫保。
“病了就先扛著唄,再不行就買點藥,實在扛不住了才去醫院。”穿梭在武漢街頭的數位外賣騎手和快遞小哥這樣說道。
李永輝希望,有朝一日,他們在城市也能像其他上班的人一樣看病能報銷。
(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配文)讓平臺就業者在城市“病有所醫”“醫有所保”
如今,送外賣、送快遞、開網約車等新就業形態成了不少人進城務工的重要選擇。一來是工作較為靈活、自由,二來是跑得多,掙得也多。肯拼、肯干,月薪能過萬元。
隨著社會關注度的持續提高,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不斷增強。不過,我們常常忽略一點,即他們是在犧牲了時間和健康的條件下,做著超工時、超勞動強度的工作,才能得到更多的收入。而這份收入,往往需要供養一家老小。這也正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受傷了、生病了,寧愿拖著,也不愿意去醫院看病的原因。
“沒有醫保,進趟醫院少說幾百元”“小病扛著大病拖著”“去醫院看病不光花錢,還耽誤掙錢”……這是他們普遍面臨的困境。
在平臺企業“精細”的考核獎懲機制之下,一些外賣、快遞行業從業人員超速、逆行、闖紅燈,“拿命送件、跑單”,造成了他們容易受傷生病。同時,由于許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難與平臺企業簽訂勞動合同,他們沒有在所在城市繳納社保,加上異地看病報銷方面尚未全部實現互通互聯,造成許多背井離鄉的人在城里面臨工傷賠償、看病就醫等方面的種種難題。
歸根結底,“虛化”的身份,“懸空”的社保,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職業健康權益陷入窘境的主要原因。
在新就業形態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的當下,亟須重新定位勞動者與平臺企業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明確勞動關系確認的相關標準。
換句話說,只有解決了勞動者身份“模糊化”的問題,才能防止平臺企業規避勞動法等法律法規的適用,給勞動者更多的保護和安全感。同時,還需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打破“地域壁壘”,建立適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
值得欣慰的是,這部分群體的權益保障問題,正在被更多人看到。
今年,全國總工會、人社部等部門先后印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一系列文件。
今年8月,國新辦在一場吹風會上透露,針對近年來外賣小哥等群體遭遇意外事故保障不到位問題時有發生,相關部門正在按照急用先行原則,制定平臺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辦法,擬開展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力爭盡早地解決職業傷害保障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近年來,各地工會也已經積極行動起來,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集中行動等,將這些勞動者引進“工會大家庭”,建立健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訴求表達機制、維權服務機制等,并與相關部門聯手,針對他們在看病就醫、勞動保障等方面的痛點,出臺暖心舉措。
總之,維護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勞動保障權益,探索完善適合這部分群體的醫療保障和職業傷害保障辦法,進而讓他們在城市里“病有所醫”“醫有所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