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作品標題 |
稻鄉澎湃 |
參評項目 |
系列報道 (電視) |
|
體裁 |
? |
|||
語種 |
中文 |
|||
作者 |
孫暉、王會軍、張田收、劉志成、于慶華 |
編輯 |
薛穎、張曉蕾 |
|
原創單位 |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 |
刊播單位 |
大連廣播電視臺 |
|
刊播版面 |
大連廣播電視臺 新聞綜合頻道 |
刊播日期 |
2021-12-27 到 2021-12-30 |
|
字數/時長 |
1:30 |
|||
采編過程 |
系列紀錄片《稻鄉澎湃》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創作背景,以“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為創作主題,通過現場紀實,講述了遼南水稻主產區的農人們面對挑戰、追求幸福,在探索富有區域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中,涌現出的一系列催人奮進的時代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東北鄉村現實生態和中國農村發展的不平凡軌跡。 本片對外呈現了具有區域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向全國觀眾開啟了深入觀察東北鄉村社會的媒體視角。全片力圖通過宏觀與微觀的敘事張力,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群像式展現新時代的東北鄉村敢于創新、勇于追求的原生態畫面。本片還對糧食安全、農產品國際化、袁隆平院士海水稻、疫情防控等現實題材進行了細致刻畫,用前延交叉敘事結構,記錄了鄉村振興在東北的開局起步。 全片整體拍攝歷時近8個月,成片總計近2000個鏡頭,外拍場景涉及大連13個鄉鎮街道及盤錦、丹東等地,采訪里程超過13000公里。 新華社客戶端遼寧頻道在本片開機時以《喜迎建黨百年 深耕火熱鄉村》為題播發了新聞,大連本地“新聞大連”、“大連發布”、“大觀新聞”等新媒體端口進行動態跟蹤,新媒體累計點擊量達到190萬+,單條最高瀏覽量97.4萬;大連都市廣播頻率以“最美大連行”為題,每月一次,開辟專欄進行廣播發布。 |
|||
社會效果 |
? 片中故事主人公稻農孫守福(阿福)在節目組鼓勵和幫助下,正式注冊“南堿灘”牌蟹田大米,通過本片和節目組精心創作的文案和包裝設計,蟹田大米以每斤高于市場2元多的價格共銷售近13萬斤,增收20多萬元;2022年6月2日,當地政府以“千年古鎮飄稻香”為題,舉行了“認養一畝田,親近大自然”的助農直播,為包括孫守福在內的眾多稻農開啟了大米銷售的新商業業態。節目組為本片另一主角大盧社區稻農張文龍提供了全套包裝設計,并在片中進行了品牌細節展示,目前累計銷售近4萬斤,這批大米還首次走出遼南,最遠銷售到上海、湖北等地。片中山海豐村第一批嘗試種小柿子的農戶在本片播出后,成功打入大連主城區超市,累計銷售了20多萬斤小柿子,戶均增收2萬多元。 節目在中央新影“發現之旅”頻道晚間黃金時間面向全國播出,該頻道落地城市超209個,覆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數超過8870萬戶;遼寧日報、學習強國等端口對節目熱播給予跟蹤報道;遼寧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在其官網連續七期刊發了國內著名專家學者的深度評論,將本片譽為 “光明里的東北鄉村,行進中的現實中國”。此外,大連新聞傳媒集團通過電視、電臺、新媒體等各端口進行了全媒體多輪次推廣,大連日報整版深度報道。 ? |
|||
初評評語 |
? 《稻鄉澎湃》扎根鄉土、取材地方,以真實為底色,深刻反映了東北鄉村社會對生活的主動覺醒和不同以往的價值追求。創作者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貼近時代要求和人民需要,作品兼具歷史性和現實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時代性和鄉土性,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飽含家國情懷、極具風土人情,充分體現了新聞作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同意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