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作品標題 |
我國南極昆侖站和泰山站氣象站“轉正” |
參評項目 |
國際傳播 (報紙) |
|
體裁 |
消息 ? |
|||
語種 |
中文 |
|||
作者 |
王亮、劉世璽 |
編輯 |
文科、張格苗 |
|
原創單位 |
中國氣象報社 |
刊播單位 |
中國氣象報社 |
|
刊播版面 |
一版 |
刊播日期 |
2021-12-01 |
|
字數/時長 |
998 字? |
|||
采編過程 |
這是一篇記錄中國氣象科技進展,對外講述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的南極科考重磅新聞。一是新聞性強,視角獨特,以小見大。聚焦氣象科技進展,抓住中國南極考察站昆侖站和泰山站氣象站業務運行這一關鍵節點采寫重磅消息,以生動故事、必要背景和客觀評價,彰顯中國在提高極地天氣預報和氣候變化評估準確度、保障科學考察、保護極地環境的孜孜追求和不懈努力,以小見大,展示了南極科考工作者的一個“切面”。 二是全球首發,反響熱烈。報道第一時間在中國氣象局官網、中國氣象局微博微信、《中國氣象報》刊發,實現全球首發,隨即引發央視等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新加坡《聯合早報》、俄羅斯紅色春天通訊社和金磚電視臺、保加利亞《24小時.bg》等外媒持續關注和轉載,有力引導國際輿論;世界氣象組織(WMO)第一時間轉發。 三是內容精當,報道客觀有力。以權威數據、有說服力的人物故事和客觀評價,向國際社會彰顯自1996年以來中國在推進南極大陸建設自動氣象站建設及多次派出考察隊員進行超低溫觀測野外試驗,最終自主研發出新一代超低溫自動氣象站的努力。稿件結構緊湊、精煉流暢,反映了南極氣象站獲取常規觀測數據的科研攻關,是國際傳播的亮眼之作。 |
|||
社會效果 |
作品刊發后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新加坡《聯合早報》、俄羅斯紅色春天通訊社和金磚電視臺、保加利亞《24小時.bg》等多家境外媒體以“Two of Chines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Antarctica are put into operation”為題進行轉載。除播發文字稿外,此稿還配以圖片和視頻,以全媒體的形式在People’s Daily Overseas、CCTV Asia Pacific、Global Times、China Economy、Ecns.cn等網站、推特(Twitter)英文發布,以及互聯網專線等平臺向海外受眾發布。各國媒體的廣泛報道對我國南極科考新進展和科技自立自強起到了積極正面的傳播效果,獲得業內人士及國際讀者一致好評,展現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氣象現代化建設最新進展。 同時,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參考消息、環球時報、鳳凰網等媒體也推出英文、俄語等報道。央視視頻《中國南極昆侖和泰山站正式業務運行》全網點擊量超500萬,微博話題#南極昆侖泰山氣象站正式業務運行#閱讀量超3000萬。 新加坡《聯合早報》: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211201-1218815 俄羅斯紅色春天通訊社: https://rossaprimavera.ru/news/a362b990 俄羅斯金磚電視臺: https://tvbrics.com/news/antarkticheskie-meteorologicheskie-stantsii-knr-nachinayut-ofitsialnuyu-rabotu/ 保加利亞《24小時.bg》新聞網: https://www.24chasa.bg/novini/article/10459174 |
|||
初評評語 |
作品題材重大、新聞價值高、全球首發,從專業視角和人文視角展現南極氣象站“轉正”背后的故事。作品以文字和視頻的方式,通過對兩站氣象站建設的南極科考隊員親身經歷的“白描”,講述我國氣象科技工作者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的故事。 作為全國媒體中的獨家作品,作品細致地展現南極氣象站正式業務運行背后的氣象故事和生動細節,真實生動記錄了南極氣象站獲取長期、連續的常規氣象觀測數據的重大意義。 報道充分展現了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和應對氣候變化承諾的有力行動,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氣象災害愈加多發頻發的今天,這篇充滿正能量的報道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