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億GDP和千億財政收入
高質量發展
“反差”背后的堅守
不熟悉嘉興的人,會對一組數據的“反差”感到不解。
2020年,嘉興的GDP為5509億元,在浙江位居第五,綜合實力列全國百強城市第35位;但看財政收入,嘉興以1003億元排名浙江第三,超過一些萬億元GDP城市,在全國地級市中名列第五。
更讓人贊嘆的,是下屬各縣(市)財政總收入都超過百億元,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
GDP的含金量,體現了經濟運行質量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從中能讀出一個地方的發展理念,在眼前和長遠、速度和質量之間更看重什么,要的是怎樣的發展?
眼下,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風頭正勁的光伏產業,嘉興占據了浙江半壁江山,去年規上企業總產值近370億元。其裂變式增長背后,有一段驚心動魄的往事。
8年前,來自歐美的“雙反”讓嚴重依賴出口的全國光伏行業陷入困境,各地紛紛收緊項目開發,嘉興該怎么辦?政府若出手,要為逆勢決策擔風險;但不出手,眾多光伏企業必將倒下。危急關頭,市里派出調研組深入企業,在確認產業前景后,毅然決定重點發展。“這種敢于‘逆行’的定力和遠見,引領嘉興光伏產業走到了今天。”親歷那場危機的晶科能源公司總經理周方開說。
“推動高質量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這是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地的重要課題。”嘉興市委書記張兵說,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必須創造財富、做大“蛋糕”;而走向富裕,高質量發展是基礎。
發軔于海寧的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如今已推廣至嘉興全市。其中,工業生產“畝均論英雄”評價和應用體系已迭代升級到4.0版,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海寧人仍記得這項改革刮起的風暴。當時,海寧將3畝以上用地的1659家企業,依據畝產效益分為發展、整治、淘汰3類,并在資源要素配置上實施差別化政策。面對各種阻力,各級干部挺住了,努力讓每一寸土地充分發揮效益。
這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始終貫穿在嘉興發展進程中:“十二五”時期,整治印染、造紙、養殖等行業,扶持光伏新能源、電子信息和汽車零部件產業;“十三五”時期,將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作為重點扶持產業;今年的傳統產業整治提升行動,瞄準3000家“低散亂污”企業,把空間和資源留給未來……
如今,嘉興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第一,畝均稅收較8年前提高近一倍。近3年來,全市引進百億級重大產業項目29個,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48個,總投資超億美元產業項目有158個,居浙江首位。
在嘉興市發改委主任章劍看來,GDP含金量高,關鍵是做好了制造業轉型升級這篇文章。化纖、毛衫、家電等優勢產業的富民效應,讓嘉興意識到,制造業是帶動全民富裕的最重要支撐。去年,嘉興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6.5%,列全省第一。
搭上高質量發展“順風車”,嘉興迸發出強勁動力。
自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落戶嘉興、成為浙江首個省校共建創新載體以來,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浙江未來技術研究院、上海大學新興產業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級創新載體落戶,去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達3.2%,嘉興已成區域科創高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帶來新機遇,嘉興將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確立為引領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首位戰略,12個長三角高能級產業合作園環布全市,打通了對內對外開放的“任督二脈”,長三角的項目、人才不斷涌入……
嘉興,正從水鄉平原崛起為發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