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李忠峰報道 50多年前,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大量種植泡桐;半個世紀后,蘭考泡桐成了當地百姓發家致富的"搖錢樹"。據估算,今年僅制作民族樂器的產值就將超過20億元。
河南蘭考橫臥黃河故道旁,上百年來風沙、內澇、鹽堿,曾是當地百姓難以忘卻的傷痛。上世紀60年代,為防風治沙,焦裕祿在這里帶領群眾種下大量泡桐,人們親切地稱之為"焦桐"。泡桐生長迅速,有"一年一根桿,兩年粗如碗,三年能鋸板"之說。
上世紀80年代,一位上海樂器師傅偶然發現,泡桐板材適合做樂器的音板。而長在蘭考沙土中的泡桐,紋路清晰,音質奇佳,被譽為"會呼吸的木材",在全國獨一無二。這一發現,讓不值錢的泡桐一下子身價倍增。
這位樂器師傅在堌陽鎮徐場村找到了木匠代士永,此后,代士永成為樂器廠家的原材料供應商。深入接觸后,代士永發現樂器成品售價不菲,決心獨立辦廠。1988年,他從上海、揚州高薪聘請了幾位師傅,在蘭考開辦了第一家民族樂器廠,公司從小作坊起步,逐漸發展壯大。
許多在樂器廠打工的村民學會手藝后,也開始自己辦廠。十多年間,各類民族樂器的大小工廠在徐場村遍地開花。目前,全村105戶共有樂器廠82家、從業人員1200多人,年產古箏、古琴等民族樂器12萬多臺/把,年產值達到1.2億元。全國古琴市場每年生產15萬臺/把,其中徐場村生產9萬臺/把,占市場份額的60%。而整個堌陽鎮共有民族樂器及配件企業187家,規模以上企業16家。
目前,用蘭考泡桐制作的民族樂器產業已成為該縣的特色產業。對這個意外形成的特色產業,蘭考縣政府從多方面進行了積極扶持,讓特色更特。2017年以來,重點從信貸、工業用地、品牌扶持、科技創新等多方面進行了支持和激勵。
蘭考縣民族樂器行業協會會長湯二法告訴記者,全國95%的高檔民族樂器的板材都采用蘭考泡桐。目前,蘭考縣約有600多萬棵泡桐樹。為了源源不斷地提供桐木資源,近年來蘭考已流轉1萬畝土地種植優質泡桐,未來3年,還計劃流轉土地2萬畝。
世世代代的莊稼戶,放下鐮刀,撥起琴弦;一棵樹,成就一方產業,成為農民的"綠色銀行"。棵棵泡桐正譜寫出蘭考新時期發展的美妙樂章。